《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网评

网评

光明时评:一句“机翻”,也够得上人身攻击了?

时间:2021-04-01 13:12 |编辑:三农之声|

最近,一位豆瓣用户因评价一本书机翻痕迹太重,被举报到了学校。

涉事图书为《休战》,该书是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书的译者为韩某,他曾在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西班牙艺术史系读硕士。316日,豆瓣用户高某给《休战》打了两星后评论道: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17日,韩某本人发帖,表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译者,愿意虚心接受所有人的意见,但机翻属于职业道德问题,如此说法近乎人身攻击。随后,韩某好友的网友A直接将高某举报到学校,27日上午,给差评的网友经批评教育后道歉。

  实话实说,这是非常不堪的一幕,毫无文化人应有的体面。知识界不是杀伐斗狠的饭圈,如果没有面对批评的心态,实在不适合公开出版作品。须知,任何一个正常的知识界生态,必然存在相互评价,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切磋交流,共同成长。

  一句机翻痕迹严重,是不是人身攻击,是不是一个严肃的行为定义,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平心而论,人身攻击的门槛也不能太低,否则知识界的批评也实在无法下嘴了。当年苏轼评价黄庭坚的书法是死蛇挂树,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是石压蛤蟆,看着也挺像人身攻击的。但二位书法家都是哈哈一笑,付诸笑谈,这才是文化人该有的雅量与心态。

  翻译者和举报者网友A若觉得人格遭受侮辱,建议走法律程序为妥,由法律清晰认定一下,机翻痕迹严重到底是不是人身攻击。文化人较真,也应该有体面的姿态。

  举报到学校的操作也令人迷惑。似乎在举报者看来,评价作品机翻是学校该管的事。但学校不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举报到学校能有什么目的呢,请学校评评理?来给翻译定定性?恐怕都不现实,唯一可能的是借由学校来管管这位评价者。

  脱离文本,脱离基本学术讨论的规范,而从作者所在单位作为切入点让评价者禁声,倒更像是一种精准的人身攻击

  如今,因为事件发酵,大量网友到豆瓣给该书打出一星。迫于无奈,豆瓣已经关闭了该词条,不显示评分和评价。这个结局令人遗憾,但可能也是这一地鸡毛最合适的结局了:既然译者对负面评价如此敏感,那么舆论也只能干脆抛弃评价的坐标系,让这本书彻底沦为在学术讨论中销声匿迹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也能明白,为什么文学作品等需要开放评价。评价固然会包含差评,甚至泥沙俱下,故意攻讦的也不少,但唯有开放评价,才能让一部作品的价值在讨论中被最终定义。拒绝受众,一部作品便不能称其为作品了,只不过是孤芳自赏的玩物。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译者发文表示不满时,也有不少其他译者来声援,直斥这种动辄说机翻的行为,这也体现了一种小圈子心态的狭隘。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开放、包容、理性,和动辄抱团、敌意是天然相悖的。也希望他们能明白,在小圈子利益之外,还有公道是非;在自己舒服不舒服的主观感受之外,还有广大读者喜欢不喜欢的评价权利。

  在这场关于翻译水准的争论中,几乎没有看到有价值的意见,充斥的都是情绪化的表达。文化讨论,不应该沦落到这个层次。也希望文化工作者能引以为戒,别再出这样的闹剧与笑话了。

注:本文转载自光明时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