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网评

网评

光明时评:爱国主义教育还需大众化传播持续助力

时间:2021-05-06 21:08 |编辑:三农之声|

  今年五四,不少媒体借青年节的契机与新兴传媒渠道,使历史上五四青年的热血奋斗史昨日重现,领全国青年共同唱响青春之歌。这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励着当代青年用蓬勃向上作为自己爱国奋斗的勋章,唤醒着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实,这类爱国主义教育在今日得以深入人心,部分归功于硬核内容与融媒体新闻、影视剧作等大众化表现形式深度融合——既让人喜闻乐见,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效果。

  中华民族从觉醒到崛起的历史是国家的重要记忆,是当代人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动力。在和平年代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唤醒文化记忆、激励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时代,个人的原生身份逐渐被数字身份替代,只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记忆才能成为永久身份证,不仅能引领人们追寻个人价值,更有不可磨灭的传承意义。

  然而,如今生活之和平与过往历史之沉重确有天壤之别,爱国主义教育推行面临着语境不对等的沟通难题亟待解决。现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媒介传播形式作为外壳,令人们从心理上更易接纳历史、站在当代视角解读历史,这对国史党史传承有积极意义。目前良好的社会反响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用通俗形式承载、解读历史记忆是可取之道。

  数字传播模式多样化,令爱国主义教育在面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时焕发多种风貌。针对理解能力与知识素养较弱的儿童,历史动画短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化、轻松叙事,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对国家历史的兴趣。针对关注潮流的青年,找有知名度或人格魅力的优秀青年为国家故事代言,使人们再度聚焦那些历久弥珍的国家民族记忆。针对朝九晚五的成年人,学习强国APP通过趣味答题、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活用上班族的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进行线上教育……这些大众化传播形式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良好辅助搭载,不仅祛除了人们对沉重历史的疏离感,也时刻从内容本身出发,对不同人群达到不同层面的教育宣传效果。

  这个意义上,认为通俗形式一定会导致历史被娱乐化是杞人忧天的。今年五四青年节,更多青年受视频新闻、歌舞等表现形式的吸引,进而对国家民族的过往有了深入了解。其实这就是媒体的一种积极引导作用,绝不能被悲观地视为某种娱乐化的倾向。

  任何时候,优质内容都需要优质形式激发并解读。优质若局限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则难免落入固步自封的狭窄格局。因此,我们不应形成当代刻板印象,觉得爱国主义必须是教条主义的小本本。无论内容生产者还是传播者都应当调动想象力,大胆尝试以多元视角审视历史过去,赋予之现代意义,把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让内容在通俗明快的表现形式中活起来。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娱乐至死,实质上是许多媒体虽能触及大众兴奋点,但其内容却干瘪枯燥。如此看来,破除当代泛娱乐化症结,就要从根源上重视优质内容资源的开发与解读。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核心所在,今天人们更普遍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难道我们还要否定这片仍待开拓的优质内容资源对当代教育宣传、唤醒民族内核的宝贵价值吗?

  不可否认,今天确实有抹黑先烈的庸俗娱乐内容出现。前段时间某抗战剧里,主角打仗时喝咖啡、抽雪茄,就是抹黑历史军人形象,传播形式与内容核心背道而驰。最终,剧作反遭社会批驳群嘲,制作方历史素养的极度匮乏也暴露无遗。这种谬误是传媒把关人的过失,而不能被轻易归咎于历史内容与现代表现形式的冲突论。同为剧,《觉醒年代》开播即收获广泛好评,其对历史语境的真实还原、对五四青年的刻画演绎、对历史素材的灵活穿插,都协同其他爱国主义教育途径,进一步深化观众对党史国史的理解。两部剧社会反响的两极化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只有内容站得稳,形式才是锦上添花的衣装;如果内容解读有误,形式就会成为内容的枷锁,整个内容生产难免沦为一场泛娱乐化闹剧。事实证明,对抗战血泪史的污名化解读,已经越来越不被社会大众容忍。

  在大众品位逐步攀升、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爱国主义关注度在信息洪流中的部分流失不是由于内容赶不上时代,也绝非新兴传播方式载不动历史。一些内容生产者面对丰富史料素材和成熟传播手段却叫苦不迭、大呼历史内容与数字媒体的鸿沟难越,其实只是自己不敢作为的消极态度和贫瘠的创造力在时代考验面前露了怯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的内容生产者还是应当尽快走出舒适圈、悦纳新想法,多思考如何将内容和形式两手抓才好。

注: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客户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