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督查组来,全县各级相关部门一半的干部就得待命。”“督查太多,找不到工作重点,不得不平均发力。”近年来,整体上看督查有力推动了工作进展,但在一些地方督查工作走形变味,催生新的形式主义,导致基层负担越减越重。对此基层干部反映比较集中,需引起警惕。
有的地方基层干部反映,现在各种督查检查越来越密集,由以前的组团督查、重点督查,发展到分批、分次督查,基层正常工作时间常常是三分之一用来应付督查,三分之一用来开会发文,三分之一用来迎来送往,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不得不在晚上开。领导干部学文件、抓落实、搞调研经常在晚上进行。不少基层干部自嘲“工作从下班开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奔着“反对形式主义、给基层减负”来的督查,来了后不过是开个会,看材料、查台账,变成了走马观花转一转、浮皮潦草看一看的形式主义表演。督察组走后地方还要开会学习督查精神、上报材料汇报落实成效,负担不减反增。
形式主义的督查会形成“政治正确”的暗示。不管提出什么问题,合不合理,地方都要“照单全收”,地方领导干部有苦说不出、只能心中暗暗叫苦。更要命的是,这种方式的督查还会形成不良的裹挟效应,将一群人带到形式主义的歪路上。
记者采访发现,刚刚结束的基层换届,有很多工作优秀的干部在督查中被查出因发文开会不及时、工作留痕不完备等“形式”问题被追责,无法晋升。被处分干部嘴上叫苦,心里不服,其他知情的干部心有戚戚。可见,形式主义的督查已经对地方正常组织人事工作造成干扰,让基层干部寒了心。
督查检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但前提是实事求是、力求实效。脱离地方工作实际的“督”和只挑毛病、不找办法的“查”,都是形式主义。不但对推进工作没有益处,反而搞得想干事、能干事的领导干部人人自危,缩手不前,最终让地方干不成事。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新征程上要有新作为,新时期要完成新任务,不但要轻装上阵,还得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这就必须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政府督查相关规定,严禁重复督查、多头督查、越权督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近日,十多头原本栖息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走出丛林,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不仅引发中国人“全民观<[详情]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公布,对如何加强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详情]
6月10日,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建设和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详情]
想整形,却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针对这样的需求,部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医美机构合作推出“医美分期”“医美贷<[详情]
满足多样食物供给、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之于社会的价值所在,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文<[详情]
光明网评论员:虽值高考季,“正黄旗大妈”仍成功凭一己之力在魔鬼数学、高考作文等热议话题中拿下一席之地。<[详情]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其中,甘肃省榆中县不顾实际使用大额<[详情]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继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后,针对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状况而做出的伟大战略部署。 党的<[详情]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单元,在农业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