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盖神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维克多雨果(写于1861年11月25日)
旷世神作,气势磅礴;圆明园是整个大清最辉煌的象征,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从康熙时期到咸丰时期,经历了6位帝王,大约150年的时间不断修葺完善。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掳掠了150万件文物之后,一把火让这座“令人神往,如同日月城堡”一样的建筑化为了乌有!
断壁残垣,破不尽国之耻辱;血流成河,流不尽万世芳华;金戈铁马,抵不住洋枪铁炮……最后,残破的圆明园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一段屈辱的历史象征,没有了奢华的房屋,没有了珍贵的文物,在历史上圆明园已死!
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遗憾,看不见是圆明园被毁前的样子,是所有人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个遗憾,71岁的老人徐文荣斥资300亿重建圆明园,被人骂“痴心妄想”;技术人员用3D技术根据博物馆当年的建筑图纸复原圆明园效果图,那气势磅礴、巧夺天工的建筑令人震撼,但终究不是实景!
唯一能让人窥探圆明园当时最真实风貌的是一张照片,在圆明园被烈火焚烧之前,一名英国人来此参观,被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深深震撼,拿起相机记录了当时的风貌,如今这张照片变得十分珍贵,售价值20万英镑。
在北京西郊,有连绵不断的秀峰,遍地皆是的自流泉,大大小小的清澈湖泊,这里有山有水,形成了最美的自然景色,当年大辽就在此建造过玉泉山行宫,在明代时期,不少达官贵人争先恐后的抢着在此地建造别墅;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此建造了“京国第一名园”清华园。
到了清朝,康熙同样也看中了这块“绝世宝地”,1709年,想在这么好的地方修建一座园林送给自己第四子胤禛(雍正),并取名“圆明园”,“圆明”二字的含义为:“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人也。”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境界很高。
1724年(雍正二年),圆明园开始了它第一次扩建,雍正帝让内务府负责,带人去热河围场采伐林木,1725年又派人去不长生办采伐石料,并且朱批:“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由此可见,雍正对这座父亲送给自己的院子有多在意!
在雍正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占地也达到了3000亩左右,等到乾隆继位之后,又对圆明园进行了增建、改建、以及修缮。后来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也一直在修建圆明园,哪怕国库空虚,修建圆明园这件事情却不能落下。
园中一切应有尽有,所用的石料多为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盖琉璃瓦,假山、人工喷泉、方亭都设计得别具匠心,园林建筑600多座,个个不重样。同时,圆明园又是中西结合风格,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豪华大气,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凡尔赛”!
1860年,英法联军带走了数不清的宝物,最后还纵火焚烧,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烟云笼罩着北京城,久久不能消散,不管是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还是价值连城的名画佳作,都被付之一炬,里面的宫女、太监、匠人,因为事发突然,来不及逃走,其中有300人丧生于此。
1900年,圆明园再遭劫难。随着清政府的走向灭亡,1910年~1937年,园内的石料、木材、琉璃瓦等能用的东西相继被人拖走,用于私人豪宅的建设,甚至还有人每天都从这里面拖走许多石料,然后拿出去倒卖,几十年下来,圆明园真的不剩下什么了,在“十年运动”时期,圆明园继续被破坏,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已经满目疮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十年过去,一张英国摄影师所拍的圆明园被毁前的照片再次惊艳了众人,这张照片拿去拍卖场,起拍价高达20万英镑。照片有些许模糊,但依稀能看到,其建筑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既有古建筑的厚重繁华,又大气壮美。
100多年过去,圆明园遗迹“修”与“存”的问题依旧被争辩不休。有人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如今残破的圆明园遗迹不应该修,用来警示后人;也有人认为,如今国家强大,应恢复往日民族的光荣,抚平这段伤疤,对于此事,你们怎么看?
前言 他不仅仅是学者、诗人、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代文化“巨人”,更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正因<[详情]
导语:《战狼2》演绎出了中国军人的万丈豪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壮志,看后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战狼2<[详情]
——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当然是一件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的<[详情]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1956年2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视察一大会址。回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详情]
1990年初,我给曾任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的王政柱首长打电话,建议组织编写第一野战军战史。他即向曾任一野一军<[详情]
北京,对毛泽东有着特别的意义。 1918年、1919年,青年毛泽东两次到京。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他成为一名<[详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场规模不亚于美国二战时在欧洲战场的大规模军运,在中国迅速展开。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甚至炫<[详情]
文/胡遵远 詹谷堂,1883年出生在金寨县南溪镇(当时属河南省商城县管辖)葛藤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家<[详情]
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失败,此后,毛泽东开始思考起了一条与“城市革命”截然不同的道路——“农村包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