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有人预测东亚地区不太平,将会引发战争,而且是直接面对着蒋介石说出自己的观点。
当时的蒋介石正处于颓废之中,刚被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赶台了台湾,而解放军也正在摩拳擦掌,惨痛的失败让他痛苦不堪,他几乎要撑不住了。但每当想到他的对手,蒋介石内心就生出一股狠劲儿。无意中听说当时驻南朝鲜大使邵毓麟有救国良策,蒋介石便召过来进行一番询问。
说到邵毓麟,一般不喜欢读近代史的人未必清楚,他是浙江人,早年留学于日本,专攻政治经济学,留学归来后成为四川大学教授,后又成为民国外交部情报科成中,专门研究日俄情报,最后成为民国驻南朝鲜大使,活动范围始终没有脱离过东亚地区。
抗战胜利后,邵毓麟对时局的观点
为什么蒋介石要找邵毓麟咨询呢,要知道他自己也是朝鲜问题的专家。自己对南朝鲜如此了解,邵又能出什么好主意挽救就要彻底崩溃的败局呢?蒋介石有些疑惑。权当死马当活马医吧。
1909年出生邵毓麟还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就被国民党誉为外交奇才,有人送一个外号“小鲁肃”,也被当时蒋介石的红人陈诚称之为“国民党杰出的外交人才”。为什么这么神奇,因为邵毓麟甚至早在1944年时,就分析出美苏“冷战”的先兆,也给正为抗战胜利庆祝的蒋介石泼一大桶冷水。
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邵毓麟身为侍从室秘书,从南京回到重庆,第二天,蒋介石就找邵毓麟去询问他一路上看到的情况,本想听到一些恭维类的话。结果邵毓麟见到蒋介石,先据实报道收复地区一般情势后,一针见血指出接收问题的严重性,说了一句:
“像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了国土,但我们将丧失了民心!”
在他辞退出门时,一位侍从室同事悄悄告诉邵毓麟说:刚才魏德迈将军也说了类似的话。
邵毓麟在回忆录中写道:“每个人或有‘五子’而可‘登科’,政府却为此买单,其基础开始动摇。看似一片胜利欢呼声中,早已经开始失败的苦果。”
而实际上国民党政府后来几年的发展结果来说,事情却如邵毓麟所讲的那样结局,当时的蒋介石陶醉在“一片胜利声中”,无法看到民心变动会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是自己手里有一切优势,对局势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和错误的选择。
通过事后的事实证明,邵毓麟当时对国内局势的见解是对的,因此,蒋对邵毓麟有了另眼相看。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邵毓麟与蒋介石的对话
奉召而来的邵毓麟一见蒋介石就用别人都不敢说的大实话
“党国在整个大陆的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
此言一出就把蒋介石镇住了。要知道国共两党以占据面积而言,整个大西南、大西北和部分沿海地区,和西藏都还在蒋介石手里,计算一下他的手里几乎还有半个中国,因此蒋介石每天还在高喊“依托大西南,反攻”的口号,用来鼓舞士气呢!
蒋介石虽然知道邵毓麟所讲的句句属实,但听起来还是那么刺耳,整个人如遭雷击。邵毓麟是第一个当着他的面,说出他自己不愿承认现实的人。
邵毓麟抛出一个在当时更加匪夷所思的论点,他预测南北朝鲜必将开战,国民党退到台湾之后,因朝鲜战争而得以生存。蒋介石听到这话之后大震。
邵毓麟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对蒋介石的:“就战略形势论,由于我国东北及大陆沿海均已被共党占领,南朝鲜已成亚洲大陆半岛上之唯一突出地区,其形非常险恶。如果共产党在统一大陆后先攻打我们,那我们的后果则不堪设想,南朝鲜在苏联和北朝鲜政治渗透和武装部队的夹击下,迟早亦必遭殃。反之,如果共军先攻南朝鲜,南朝鲜既有国际声望,美国人肯定不会坐视不救?南朝鲜如果能获救,台湾则在各国制止共产党进攻中,就有可能有一线希望,可以转危为安。”
蒋介石听完邵毓麟的话,顿时醍醐灌顶,仿佛在绝望中看到一线生机。当时他最关心问题就是美军能否立刻对华参战,以解在自己大陆的燃眉之急,对于这个问题,邵毓麟再作进一步分析道:
“美国的战备重点在欧洲,而不是亚洲,目前的军备既尚未成,民众备战心理亦未成熟,故本年内美国绝不能作战,也不能避战,其对外政策,对于南朝鲜与中国,则避免因军事援助,而直接卷入战争冲突,可能会更着重于外交和经济援助。”
抛开政治立场不提,国民党外交奇人邵毓麟预料国际局势发展丝丝入扣,与一年后的实际局势发展如出一辙,其剖析美军是否敢加入中国大陆战局的问题与我党高层的分析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同!
邵毓麟真是一位有战略高度的专家,不亚于当年在隆中未出山的孔明,而蒋介石却不是刘备。
蒋介石向邵毓麟提出第三个问题:
为破局,可不可以以“台湾省”、大韩民国、菲律宾组成联盟,来壮大声势、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
邵毓麟想了一会,答曰:“总裁您设置这样的大构想非常正确,只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完成这样联盟建立 ,因此个人建议,一面在外交上努力,一面似乎还应该用非常手段配合运用谋略,以求局势有利于我的展开……”
蒋介石若有所悟,默默点头认可了邵毓麟。
经过熟思之后,蒋介石于两天后的7月1日再次召见了邵毓麟,并随即开门见山地问道:“我想知道南北朝鲜最近情形如何?”
国民党驻朝鲜大使邵毓麟对朝鲜情况精熟,立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就像前几天讲的那样,南朝鲜既然已在搞事,必然先遭到打击。南北朝鲜情势实非常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军队撤离完毕以后,如果在政治上、军事上再增加一些意外因素,朝鲜半岛情势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从这个月开始,围绕着三八线附近,双方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武装冲突,这些冲突将会越来越频繁并越来越激烈。”
打了一辈子仗的蒋介石直截了当地问道:“双方实力对比怎么个情况?”
邵毓麟回答说:“
如果从经济角度上看,苏联红军进入朝鲜后,北朝鲜实行土地革命,没收当年日本人的财产,原来朝鲜工业由苏联直接接管,经济恢复程度很快——苏联红军在北朝鲜并不像在我国东北那样把工业设备当战利品打包搬回苏联。反过来,而南朝鲜粮食来源不足,朝鲜的重要资源工业,包括电力和煤都在北部,朝鲜南部的工厂几乎无法开工。平均工业生产力恢复百分之二十都不到,而且南朝鲜通货膨胀迅猛,经济状况是悲惨的。”
邵毓麟对南北朝鲜经济现状的看法与各方情报完全一致,蒋默默点点头,又问道:“那军事上呢?又怎么样一个情况”
“从军事力量上看,苏联红军在1948年撤走时,把自己的武器装备留给了训练好的北朝鲜军队,后续还不断提供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北朝鲜每个师至少配备十五个苏联顾问,据说北朝鲜军里还有五千名曾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官兵,师以上首长都由大战中曾在苏军中担任过军官,并立过功的朝鲜人担任——抗战时苏联在远东设立了特别旅,训练在游击战争中撤入苏境的中共及北朝鲜共产党分子。而且必要时,北朝鲜可以从共军队召回朝鲜籍的官兵约三万到四万人,这可都是具备实战经验的军事骨干人员。”
“最近北朝鲜开始作全面军事动员,第一批征兵任务已经完成。北朝鲜军拥有装甲部队一个旅(或师)约150辆坦克,有156门一二〇榴弹炮,1000门迫击炮,650门三六野战炮,一个飞行师团约二百架飞机,三十艘中小战艇。北朝鲜准备完毕可拥有200000左右的兵力,其中130000左右的陆军,主力是编成七个师的九万人”
“而南朝鲜军则缺乏武器,缺少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美国人都敢将它称为军队。步兵所使用的武器是大战遗留的枪支的,没有坦克,没有战斗飞机,只有50门一〇五榴弹炮,十几架教练飞机,一半的战斗营没有完成营一级的战斗训练,许多部队分散在各地剿匪——南朝鲜有众多的共党游击队。1949年3月,美国决定援助完成六万五千人的保安部队的装备,南朝鲜军总动员后,大约能拥有十四万人兵力,其中九万陆军编成八个师。”
在比较完双方实力后,邵毓麟做出了决定性的结论:
“南北朝鲜力量对比相当悬殊,而美国军方却大大低估了北朝鲜的军事实力。南朝鲜方面更是嘴上大唱‘北进统一’的高调,不停地刺激北朝鲜,三天两头公开声言‘挥军北上’‘统一朝鲜半岛’,给北朝鲜以南侵的合理借口。李承晚曾有这样的考虑,就是趁中共在中国未站住脚之前,必须去掉划分朝鲜的三八线,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兵力不足他并不担心,相信美国人到时会援助他。北朝鲜金日成受中共胜利影响,凭己方的实力地位必然也会跃跃欲试,发动统一战争。所以,朝鲜战争肯定爆发。”
在蒋介石与邵毓麟的会谈中,邵毓麟做出的判断与时局发展完全一致,蒋介石对邵毓麟的判断深信不疑,自己也从所阅信息材料,分析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
已经穷途末路的蒋介石,本来就把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希望美国和苏联火并,自己借机反攻。从此以后,蒋介石就更是四处宣讲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并不是中国内部的事情,而是国际共产势力与整个自由世界的事情,所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不能怪自己,也不能怪任何人,要怪共产国际的阴谋太厉害。而“自由世界”总有一天会站出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肯定会爆发的,而爆发的那一天就是国民党反攻的开始。
于是,蒋介石开始天天在耶稣面前祈祷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直到蒋介石死亡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但是在一年后面对粟裕大将统率即将进攻时,蒋介石日盼夜盼的朝鲜战争却终于爆发了。
我的总结
邵毓麟与蒋介石的会谈中,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后来都一一兑现了,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也参与推动台湾台出兵援韩一事,还想采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利用朝鲜战争拖住我军,然后请求美国派出海空军协助台湾反攻,这就不免有点过于自负了。真把自己当成当代“诸葛亮”或“韩信”了,同时忽视了当初自己所讲的“民心”。
前言 他不仅仅是学者、诗人、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代文化“巨人”,更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正因<[详情]
导语:《战狼2》演绎出了中国军人的万丈豪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壮志,看后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战狼2<[详情]
——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当然是一件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的<[详情]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1956年2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视察一大会址。回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详情]
1990年初,我给曾任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的王政柱首长打电话,建议组织编写第一野战军战史。他即向曾任一野一军<[详情]
北京,对毛泽东有着特别的意义。 1918年、1919年,青年毛泽东两次到京。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他成为一名<[详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场规模不亚于美国二战时在欧洲战场的大规模军运,在中国迅速展开。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甚至炫<[详情]
文/胡遵远 詹谷堂,1883年出生在金寨县南溪镇(当时属河南省商城县管辖)葛藤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由于家<[详情]
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失败,此后,毛泽东开始思考起了一条与“城市革命”截然不同的道路——“农村包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