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人物

三农人物

李连庆:守护毛主席15年只回家1次,退休后借300万回乡养牛

时间:2021-03-16 18:15 |编辑:三农之声|

看着熟悉的山村,寥寥无几的村民,远归的游子李连庆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道尽了李连庆此时的心情。

图片8.png

村子里的孩童们,看着这位陌生的老人,不明白他为什么哭了。有年龄大的人,看了许久才惊喜地喊出来:"连庆,李连庆,你回来了!"

李连庆哽咽着说:"对,我是李连庆,我回家了。"

面对村民热情的接待,听着他们说家乡的困境,李连庆的心中五味杂陈。

李连庆做了毛泽东主席15年警卫,毛泽东逝世后,又做了叶剑英元帅10年卫士长,深受两位老领导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影响。

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在北京副军级离休待遇,只身回到老家荷路村,建设家乡,开办养牛场,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图片9.png

李连庆一回去就扎根在了家乡,从受人尊敬的"连庆公"变成了"牛司令"。

山村"拳王"变"火夫"

1932年,李连庆出生在广东一个叫荷路村的地方,作为家中的独子备受宠爱。

荷路村自古崇尚武德,加上当时国家战乱,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习武,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保家卫国。

李连庆从小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跟着村里的拳师学习武术。因为自身天赋秉异,外加勤奋努力,很快就小有名气。

还不到20岁的李连庆,就被当地人称为"拳王",因其身手敏捷、招式迅猛,人送外号"过树龙"。

武功超群的李连庆,虽然身处偏僻的山村,却心怀大志,时刻想着有一天可以报效祖国。

图片10.png

1951年,抗美援朝的部队到荷路村征兵,众多热血男儿纷纷踊跃参军,准备奔赴战场。

李连庆自小父亲去世,作为独子是家中的顶梁柱,本来可以不用离开家乡去参军。但是想到国家的危难,祖国需要他,毅然决然放下小家,从军报效祖国。

母亲虽然舍不得李连庆,但想到保家卫国是大义,依然支持儿子从军,临行前满含热泪的叮嘱:"放心去参军报国吧,我能照顾好自己。"

李连庆背起母亲为他整理的简单行囊,来到了韶关军区报到。本来想着凭借一身武艺,可以到前线奋勇杀敌,没想到却被安排去做了一名炊事兵。

空怀凌云志,却每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变成了灶头的"火夫",让年轻的李连庆很失落,多次申请要去前线。

后来经过领导的耐心开导,李连庆明白每个岗位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要干一行爱一行。他就踏踏实实的做起了炊事兵,不仅积极的参加训练,还练就了一手好厨艺。

图片11.png

1957年,超期服役的李连庆准备回乡时,机遇到来了。中央来广东为毛主席选拔警卫员,李连庆毫不犹豫的放弃回乡,报名参加选拔。

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经过层层的选拔,李连庆凭借着扎实的武术功底,良好的个人素质脱颖而出,直接被调入中央警卫团,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

兢兢业业守护两位领导

自从李连庆当上毛主席的警卫员,就时刻以守护领导的安危为己任。

为了更好的在领导身边服务,不仅努力去学习格斗术、枪法等本领,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毛主席喜欢游泳,经常在水中思考问题。为了主席的安全,从小是旱鸭子的李连庆,就每天练习游泳。

作为主席的警卫员要做好严格的保密工作,不能写日记,不能告诉亲人自己的工作,也不能轻易回乡。

李连庆在毛泽东身边兢兢业业的做了15年警卫员,期间只有在回乡调研时回过家乡一次。就连当年母亲去世,他都是托老家的亲戚来安葬的。

图片12.png

回到家乡面对乡亲们的询问,李连庆丝毫不夸耀自己的荣光,只是低调的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炊事兵。

好学勤恳,尽忠职守的李连庆,得到了毛主席的极高信任,平时总是亲切的称呼他为"小广东。"

主席不仅给予了李连庆很多工作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注,还不忘督促李连庆学习上进。

1976年毛主席去世,李连庆因为警卫工作表现出色,又被调到了叶剑英元帅身边当警卫员。

李连庆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被委任为卫士长,人们还尊敬的称他为"连庆公。"

守护毛主席15年,守护叶剑英元帅10年,李连庆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图片13.png

叶剑英元帅去世后,李连庆被调到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直到1997年才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居住在北京。

心念家乡发展

辛苦了一辈子,本该安享晚年的李连庆,偶尔听到老乡说家乡建设落后,陷入了沉思。

李连庆想起当年毛主席让他回乡调研,叮嘱他要关注人民的疾苦,把为人民服务牢记心中。虽然多年过去了,这些话还牢牢的记在他的心中。

为了切实了解家乡的现状,李连庆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时代在进步,家乡却还是贫穷落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留守的孩子。

看着破败的村庄,泥泞的道路,稀疏的人群,李连庆痛心无比。回到北京就和家人商量,要放弃北京的安逸生活,回老家帮助家乡发展。

家人一听纷纷表示了反对,妻子劝他:"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辛苦了一辈子,就在家享几年福吧。"

图片14.png

儿女也表示担心:"您已经70多岁了,回条件艰苦的村庄,身体怎么受得了呢。"

李连庆心平气静的劝解家人:"我要在有生之年,帮一帮家乡。现在家乡需要我,乡亲们需要我,作为党员我义不容辞。"

家人们虽然担心李连庆的身体,却也理解他想要为人民服务的心,只好答应了。

位卑未敢忘忧国,当年朝气蓬勃19岁的李连庆响应国家号召,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家乡;如今已经两鬓斑白76岁的李连庆,再次背起了行囊,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重新回到了家乡。

无论身处何地,都时刻谨记着毛主席对他的教导,将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

李连庆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捐出来60万,帮村子里修路,建设小公园、篮球场、图书馆。

为了改善村里的卫生环境,还制定了相关措施,规范村民随意排污、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采取全村集中排污、设定垃圾堆放点等措施。

有些村民不理解李连庆的苦心,对他恶语相向,说他多管闲事。李连庆并没有多言,依旧默默改善村里现状,给乡亲们普及卫生知识。

图片15.png

渐渐的村里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路;臭气熏天的河流,变得清澈见底;房前屋后的垃圾堆,变成了绿树成荫。

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脏乱差的落后村庄,变成了人人夸赞的文明村。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大家打心底感谢李连庆的贡献,都尊敬的称呼他为连庆公。

创业养牛带动家乡经济

李连庆并没有因为大家夸赞沾沾自喜,而是转身投入到家乡的经济建设中。

看着年轻人为了挣钱养家,不得不留下老人和孩子,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老无所依,幼无所养的情景,让李连庆心痛万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连庆再次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业开养牛场,发展家乡经济,让年轻人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创办养牛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养殖业是一项周期长,见利慢的产业,不仅需要繁琐的安排,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人劝李连庆不要再继续了,为家乡做了这么事情,大家已经对他十分感激了。

图片16.png

李连庆却说:"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我作为一个老党员,现在尚有一息精力,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这个执拗的老人,丝毫不怕困难,和侄外孙何丙泉一起四处选址,最后租下了云浮市都杨镇珠川村的大片闲置地,搭建起了一个养牛场。

养牛场的投资很大,李连庆的储蓄已经在之前的家乡建设中快用完了,根本就无法支撑养牛场发展下去。

骄傲的李连庆,为了家乡发展,第一次向人低头,找战友借了300万,继续发展养牛事业。

养牛场的很多事情李连庆都亲力亲为,还用当炊事兵时学到的厨艺,给养牛场的工人做饭。

怕生病耽误养牛,李连庆一直保持着军人的良好作息,每天早晨都会做100个俯卧撑,或者练双节棍。

图片17.png

为了便于随时照看养牛场,直接在牛场旁边建了个小房子住,不到10平米的屋子内,只有一张床和一件桌子。

家人回乡,看到李连庆住的这么简陋,还要每天辛苦的劳作,都心疼的落下了眼泪:"放着北京那么好的条件,却来这里吃苦受累,您这是为什么呀?"

李连庆反而笑着安慰家人:"别担心,每天忙着,我身体反而更好了。作为党员,我活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份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李连庆的用心经营下,养牛场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养牛场每年可以为村民带来30万的收入。

看到李连庆的养牛场发展良好,为村子里带来了收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周边村子也来取经想要开办养牛场。

李连庆无私的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带动了周边养牛产业的发展,现在周边已经有几十家养牛大户了。

围绕着李连庆的养牛场,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养牛产业链,村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年轻人都重新回到了村子里。

养牛场的全部收入,李连庆都用来发展家乡建设,还公开说:"我办养牛场不为了牟利,就是为了发展家乡经济,以后养牛场也不会传给子女,就留给家乡的后生仔们。"

图片18.png

如今李连庆已经年过八旬了,还是每天早早起床,先巡视牛场一圈,然后锻炼身体。为了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天还会在养牛场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是像李连庆这些老党员的真实写照。

李连庆并不会因为养牛场发展壮大了就以老板自居,每天和牛场的工人们同吃同住,还常常亲自下厨给大家改善伙食。

下班后也是最晚走,看着一切都收拾停当,才会放心的回家休息。

李连庆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大力支持,得知晒谷场常年失修,拿出3万元工资维修晒谷场。中学45周年校庆,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读书,主动捐赠3000元教育金。遇到有困难的村民求助,也会慷慨解囊。

朴实无华的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现在十里八乡的人提到李连庆,都会竖起大拇指,用赞美之词表达深深的尊敬之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李连庆从家乡的小山村出去,为了保护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兢兢业业,退休后不顾年迈又回来建设家乡。

图片19.png

当年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经在李连庆的带领下,干净整洁焕然一新,经济也是蓬勃发展,村民们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有些人看似平凡,却有着闪闪发光的灵魂。李连庆不仅是家乡人的骄傲,也是所有劳动人民的骄傲,他的精神激励着大家继续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注:本文转载自百姓中国周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