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一位85后“新农人”的幸福账本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3日讯 在乡村振兴大潮中,被称为“新农人”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回到乡村,投身农业。今天我们去关注一位85后“新农人”的账本,在他的账本中,记录着收入的变化、农业的升级和乡村的振兴。
在寿光市东斟灌村,一大早,菜农李万庆就忙着把刚刚采摘的黄瓜,运到合作社过磅、称重。每次卖完菜,李万庆都习惯性地记下账。
李万庆告诉记者,从今年9月份到现在,光黄瓜就卖了十三四万,加上今年上半年彩椒,到现在毛收入应该在一百多万,净利润也得达到五六十万。
像这样的账本,李万庆有大大小小的四本,记满了他回乡后的每一笔蔬菜交易。5年前,26岁的李万庆返乡种大棚。那时的东斟灌村大力发展彩椒产业,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彩椒种植基地。
李万庆说:“看到家里种菜的那个时候就挣钱已经多了,我是想着回来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挣钱,父母当时是反对不愿意我回来种棚。”李万庆的父亲李德福表示,自己这一辈受累就受累吧,让下一代少受累。
回乡第一年,李万庆种棚的毛收入就超过20万元,是他在外打工的四五倍。尝到甜头的他想继续扩大规模。恰逢十三五期间,寿光市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大棚“两改”,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借着村里棚改的东风,李万庆新建了360多米长的大棚,是普通大棚的两倍长。但一些种菜的“老把式”们不看好。
寿光市东斟灌村村民李义海说:“一开始他回来弄大的,人家就说办得了还是办不了,自己干,干不过来。”
李万庆对记者说:“别说是300多米的棚,就是200米的棚很少有建的,棚又宽又长,我能从外面值得雇人来干活,咱只是干日常管理的这些事情,管理起来比三个100米的棚要好管理。”
蔬菜大棚变身蔬菜工厂,李万庆从种植户变身管理者。2017年,李万庆毛收入超过了6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大棚也越建越大,绝大多数超过200米。去年,李万庆又新建了一个棚。不过,这次建棚的费用中多了自动放风机等设备开支。
李万庆说:“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有什么先进的设备咱都用上,我建了这个棚,我就把所有的这里头这些智能放风机、智能卷帘机,包括智能的遮阳机都得用上,然后来降低咱劳动力。咱不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更多的大棚。”
现在,李万庆毛收入早已突破百万,全村九成新建大棚也都实现了智能化,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9千元。收入高了,被吸引回乡的“新农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村里种大棚的90后超过了17人,80后超过130人。
寿光市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回来的年轻人都是有文化的,有知识,最关键的一点,他们是思想非常解放。这些人回来之后,完成大棚的管理人员的更新换代。人才振兴又推动了产业的快速振兴,也推动了农村产业的新一次的革命。” (山东台 姚晓慧 于刚 潍坊台 郝鹏 王晓冬 付德华)
《三农之声》山西大同讯(白雁香 通讯员 马静波 李常慧)杨为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详情]
包登峰,生于1966年,浙江省泰顺县人,中共党员。从大学期间开始热爱文学诗歌,曾经在泰顺中学、育英教育集团<[详情]
核心提示:进入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在广阔<[详情]
《三农之声》山西大同讯(白雁香 通讯员 马静波 尚铁军) 从年薪几十万的企业高管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4<[详情]
薛玉富和柳树站在一起,瘦削的身子就像一棵柳树。一聊起来,他的话就像柳叶一样稠,都是他和柳树的故事,都是他如<[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奎屯讯(通讯员 陈星龙 张莹莹)韩靓是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肾病内科主治医师,主要负责肾病内科患<[详情]
《德孝中华周刊》新疆奎屯讯(通讯员 周永慧 杨柳 王倩)人们常说:“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详情]
奋力走在乡村振兴最前列的优秀村支书——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陈来胜先进事迹调查 编者按: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河北沧州讯(曹春亮 徐亮 郭东风)今年49岁的闫瑞是一名退役军人,从2008年调入河北省沧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