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种业

种业

新春走基层:坚守岗位守护“农业芯片”

时间:2021-02-21 22:51 |编辑:三农之声|

1 (2).jpg

  大年初一,当大多数人还在回味年夜饭和春晚的年味时,关义新已回到了自己深爱的玉米试验田,具有科研价值的玉米种子已进入选穗阶段,他又要用挑剔的眼光选出中意的玉米。

  关义新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他和3名科研团队同事在春节期间与玉米地为伴,在海南乐东县为来自东北的种子繁育加代。

  每到冬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关义新就是其中一员。每年秋收后,他会带着种子从东北飞至三亚。春耕时,他再带着种子及科研成果回到东北。关义新笑着说:放弃与家人团聚,春节留守岗位,其实农业育种人都是这样做的。

  海南岛有着不可替代的光热资源,南繁育种是加速新品种选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南繁育种可以极大提升效率。关义新解释说,如果没有海南冬繁,育成一个常规品种一般需要7年至8年,杂交品种则需要9年至10年。而到海南育种,常规品种可以节省3年左右时间,杂交品种可以节省4年左右。

  2月中旬的海南依旧骄阳如火,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玉米试验地里,关义新戴着一顶大大的遮阳帽,穿行在齐人高的玉米中,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着阳光中的每一棵玉米植株。白天,关义新和科研团队同事一起观察记录每株玉米雌、雄穗等生长状况,对成百上千份玉米进行隔离套袋、杂交授粉、田间性状调查,利用研制的高效DH育种技术快速生产自交系;晚上回到基地后,他们还要对白天记录的数据加紧处理、分析,拟定杂交组合等。

  农业科研周期十分漫长,需要科研工作者长期持续投入。玉米播种、授粉、收获哪一步都离不了人,有些关键工作,必须亲自动手才放心。关义新说,为提升育种效率,试验田玉米采用分期种植,10月、11月、12月都种植了玉米,这使得整个育种基地一刻都不得清闲。

  种子是农业芯片。关义新说,我国玉米竞争力不强,育种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特别是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在资源收集、创新应用等方面下功夫。能用科技和汗水为我国选育出具有竞争力的玉米品种,这是我们一代农业育种人的责任和使命,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也无怨无悔。

  这个春节假期,关义新以及数千名南繁育种人,和无数个普通工作日一样忙碌,很累但很充实。

注:本文转载自农民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