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当大多数人还在回味年夜饭和春晚的年味时,关义新已回到了自己深爱的玉米试验田,具有科研价值的玉米种子已进入选穗阶段,他又要用“挑剔”的眼光选出中意的玉米。
关义新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他和3名科研团队同事在春节期间与玉米地为伴,在海南乐东县为来自东北的种子繁育加代。
每到冬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就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关义新就是其中一员。每年秋收后,他会带着种子从东北飞至三亚。春耕时,他再带着种子及科研成果回到东北。关义新笑着说:“放弃与家人团聚,春节留守岗位,其实农业育种人都是这样做的。”
海南岛有着不可替代的光热资源,“南繁”育种是加速新品种选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南繁育种可以极大提升效率。”关义新解释说,如果没有海南冬繁,育成一个常规品种一般需要7年至8年,杂交品种则需要9年至10年。而到海南育种,常规品种可以节省3年左右时间,杂交品种可以节省4年左右。
2月中旬的海南依旧骄阳如火,明媚的阳光照射在玉米试验地里,关义新戴着一顶大大的遮阳帽,穿行在齐人高的玉米中,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着阳光中的每一棵玉米植株。白天,关义新和科研团队同事一起观察记录每株玉米雌、雄穗等生长状况,对成百上千份玉米进行隔离套袋、杂交授粉、田间性状调查,利用研制的高效DH育种技术快速生产自交系;晚上回到基地后,他们还要对白天记录的数据加紧处理、分析,拟定杂交组合等。
农业科研周期十分漫长,需要科研工作者长期持续投入。“玉米播种、授粉、收获哪一步都离不了人,有些关键工作,必须亲自动手才放心。”关义新说,为提升育种效率,试验田玉米采用分期种植,10月、11月、12月都种植了玉米,这使得整个育种基地一刻都不得清闲。
种子是“农业芯片”。关义新说,我国玉米竞争力不强,育种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特别是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需要在资源收集、创新应用等方面下功夫。“能用科技和汗水为我国选育出具有竞争力的玉米品种,这是我们一代农业育种人的责任和使命,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也无怨无悔。”
这个春节假期,关义新以及数千名“南繁”育种人,和无数个普通工作日一样忙碌,很累但很充实。
(一) 别以为这是标题党,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全球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5亿亩,其中,中国4.55亿亩<[详情]
6月8日下午,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国内首次选育成功的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新品种—<[详情]
1、选种和种子处理 种子选择要以通过农业部门审定的优良品种为主,或者根据种植地区气候、土壤特性进行选<[详情]
2021年6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牵头,会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详情]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再次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同时也是全面实现乡村<[详情]
农林牧渔2021年第22周周报:修改《种子法》座谈会在京召开关注种业改革带来的投资机遇 1、继续重点<[详情]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2021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对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详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近日在海南省考察种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详情]
清明时分,海南阳光炽烈,空气中夹杂着咸湿气息。 85岁的程相文仍然保持早晨四点多钟醒来的习惯。戴上草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