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国内首次选育成功的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新品种——扬麦33号,在扬州高邮喜获丰收、开镰收割。
在扬州高邮带程村的扬麦33号千亩扩繁示范田,六台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碌作业,颗粒饱满的金黄色麦穗装满了一个个口袋。经专家初步测算,这种新品种的小麦,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100斤,而当地种植户常规种植的小麦产量在800到900斤。
除了产量高,扬麦33号最大的特点是赤霉病抗性突出。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是粮食生产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和种业的“卡脖子”问题,世界范围内未能育出高抗赤霉病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我国生产上现有大面积品种抗性为“中抗”水平。已知的很多抗赤霉病的材料虽然赤霉病抗性能达到“抗”,但是农艺性状不理想,不利于育种利用,更无法在生产上推广。
而扬麦33号的赤霉病抗性为最高级别“抗”。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向记者展示了对比田块的生长情况:“一千亩中,扬麦33号我们采用了没有防治赤霉病和防治一次赤霉病两种种植管理模式,最终它们的病穗率都在2%以下,我国赤霉病防治成功的标准是5%,应该说扬麦33号的抗性得到了有力的检验。另外,还设置了对比田块,是经过防治的中抗品种,不管有没有防治的扬麦33号,它的赤霉病病发率都是明显低于防治过的中抗品种。”
示范田生产管理负责人张晓祥介绍,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扬麦33号仅在赤霉病防治和白粉病防治方面,就可以为农户节约每亩约30到40元,既绿色环保,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抗性比较强,今年生产上的一些比较极端的天气比较多,冬季的低温,还有初夏的大风大雨等强对流天气,扬麦33号都经受了考验,冻害发生比较轻,也没有大面积地倒伏。而且籽粒饱满,卖相非常好,附近的农民看到都忍不住来询问我们。”
就在去年底,扬麦33号经过国家初审,2020年秋播时节,由几十亩的试验种植走向了更大面积的扩繁种植。这一次的大面积收获,意味着小麦抗赤霉病与高产协同遗传改良的重大突破。高德荣说:“扬麦33号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集合了全球公认的苏麦3号抗赤霉病的优良基因以及扬麦品种本身丰产的性质。”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爱宏表示:“以前育种模式大部分比较传统,相对依靠经验。随着新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的育种水平。比如分子育种技术就是我们在稻麦育种上运用比较多的技术,它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和性状改良精准性。今后,我们还会进一步拓展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来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维护粮食安全。”
据悉,此次收获的数万斤种子,将在今年秋播时期,被运往江苏各赤霉病发偏重且生产水平高的地区,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预计种植面积约四万亩。扩繁后,明年,还有计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如安徽、浙江、湖北、河南南部等省份进行推广。未来,扬麦33号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主导品种。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郭文善也曾在评鉴会上评价道:“目前能够达到抗这个级别的,而且综合性向优好的品种还是很少见的。这个品种将来在生产上进一步的扩大运用,对解决我们小麦生产上赤霉病经常发生这个状况会有很好的效果。”
(一) 别以为这是标题党,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全球水稻种植总面积约25亿亩,其中,中国4.55亿亩<[详情]
6月8日下午,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国内首次选育成功的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双抗”高产新品种—<[详情]
1、选种和种子处理 种子选择要以通过农业部门审定的优良品种为主,或者根据种植地区气候、土壤特性进行选<[详情]
2021年6月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牵头,会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详情]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再次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同时也是全面实现乡村<[详情]
农林牧渔2021年第22周周报:修改《种子法》座谈会在京召开关注种业改革带来的投资机遇 1、继续重点<[详情]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2021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对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详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近日在海南省考察种业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详情]
清明时分,海南阳光炽烈,空气中夹杂着咸湿气息。 85岁的程相文仍然保持早晨四点多钟醒来的习惯。戴上草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