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市县

市县

一山一水一天书 四祖一后栾川出

时间:2021-04-23 10:08 |编辑:三农之声|

 东西走向、横贯栾川全景的熊耳山,是“中国秦岭”的东段,长江、黄河的分界岭。熊耳山的西端主峰——蔓渠山,位于栾川县陶湾镇三合村。蔓渠山发源的水系,东南流向的是“伊河”,西北流向的是“洛河”。《易经》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伊洛文明”,被国际历史学家认定为:“东方世界两河文明”。

“西方世界两河文明”,是发源于“古巴比伦王国”,现在伊拉克国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世界东西方的两个“两河文明”,是全球的人类、文字、科技的发源地。历经数百万年的繁衍生息、迁徙传播,发展成为当今239个国家和地区、近80亿人口的文明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受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其文明中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中国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2018年7月3日,选定在伊河、洛河发源地的蔓渠山西北之麓,召开的“中国天文学第20届郭守敬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星系宇宙学前沿研讨会”上,审议通过中国历史学家、著名伊洛文化学者——王牧,发表的《万年沧桑瞬间顿悟,人类从这里走向文明》,认定“一山一水一天书,四祖一后栾川出”的“伊洛文明”,不仅是东方世界的文明之源,而且是世界的文明之源,被冠之为:“中国的大美栾川,世界的文明之源”。

 2021年1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一行六人,组成的“伊洛文化规划课题组”,进驻栾川,实施国家开发规划,伊洛文明,造福世界。

图片1.png

“一山”:即栾川境内的熊耳山,“神山”、“神鸟”出“神人”。在远古奇书《山海经》中记述:

“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翟,音di,野鸡;见,音xian,出现)。

“蔓渠山,鸾鸟群栖,故斯川曰鸾川”。也就是说,蔓渠山有一种神鸟,叫鸾鸟。形状像野鸡,而五彩斑纹。出现后,全天下风调雨顺,安宁祥和。其幼鸟曰“鸾”,成鸟曰“凤”,“鸾凤和鸣”。

《左传·庄公二》载:“有神降于莘”、“神龟驮《洛书》献大禹”。

《史纪》中记述:“地皇兴于熊耳”;“炎帝兴于熊耳”;“禹藏《洛书》于熊耳”。

 中国远古的人文始祖,在开天辟地之初,赋予鸾川的“初心”和“使命”是:“五彩缤纷引领世界,安宁祥和美冠华夏”。

 鸾川的行政区划,多次沿改。唐玄宗李隆基以“开辟新纪元”为国策,定国号为“开元”。在开元五年,即公元718年,颁诏设“鸾州”。建“鸾州城”、“鸾州府”,遗址至今尚存。

 在元朝之前的历史文献,地名均称“鸾川”。因“栾”和“鸾”是通假字,可以互用,元朝史学家修《宋史》时,写成“栾川”,沿用至今。

图片2.png

 国际学术界科学测定,伊河已形成四亿年,而黄河才形成八千万年,长江形成三千七百万年。《山海经》载:“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国语》载:“昔伊洛水竭,而夏亡。”远古时期,伊水充沛,汹涌澎湃。伊水骤减,夏朝灭亡。

 中国历史专家、著名伊洛文化学者——王牧,2018年7月3日发表的《万年沧桑瞬间顿悟,人类从这里走向文明》,中国著名学者、《牡丹》杂志社编辑——杨亚丽,2019年8月19日,在《今日栾川报》发表的《涓涓不壅话伊源》,向世人阐释了“伊河”、“洛河”,作为“东方两河文明”的历史地位。

 在伊水流经的栾川乡湾滩村岸边峭壁上,2006年发现的“孙家洞遗址”,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认定为东亚几十个国家“最早的猿人与早期智人遗址”,并命名为“栾川人”。政府投巨资5000多万元,于2019年筹建大型古人类遗址纪念馆。数百万年前的“栾川人”,择“伊水而居”,为伊水的悠久历史提供史证。

“一天书”:远古时期的《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字、历法、图腾、占卜等的发明专集,因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称之为《天书》。《易经·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记载:“伏羲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史记》中又记载:“禹藏《洛书》于熊耳”,《环宇记》记载:“熊耳山有金匮石室,夏禹藏图书之所”。《河图》、《洛书》成为华夏文明的开篇之作,由此派衍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四祖一后栾川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华文明的先河中,涌现出屈指可数的文明开拓者,被称之为“人文始祖”。其中:炎帝、大禹、女娲、伊尹,四位人文始祖,以及商朝的开国皇后——有孂,都是生于栾川,兴于栾川,走向全国,享誉世界。

 关于炎帝: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炎帝生于伊水之上,以伊为姓,名耆”(耆,音qi,指老人)。“炎帝兴于熊耳。”炎帝又称“神农氏”,“神农尝百草”,被敬为“药神”。炎帝还在熊耳山编写了第一部《易经》——《连山易》。也就是说炎帝是生于伊水之上的一位老人。其人生宏伟事业,从栾川的熊耳山流域兴起,走向全国。

 炎帝在栾川的事迹,于1983年被收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其中的《三皇出世》、《神农尝百草》,记述炎帝在栾川县三皇沟(唐朝后因樊梨花入住养子,改为养子沟),以《神农尝百草》命名的“百草坡”、“药神庙”,清朝道光年间的“药神庙纪念碑”,珍藏至今。炎帝为轩辕黄帝治愈刀伤的千古奇药——“大救驾”,在三皇沟传承至今。

 关于大禹:《史记·夏本记》记载:“禹母有莘氏之女脩己”。即大禹的母亲是“有莘国”的女子,叫“脩己”。《大戴礼记·帝系》记载:“禹父鲧,娶有莘氏之女,谓之女志氏(脩己),产文命(大禹)”。“禹娶涂山氏之女,谓之女憍氏(女娲),产启。”即:有莘国鸾川的大禹,三十岁时(约公元前2116年),迎娶鸾川合峪镇东隅——涂山的女娲(女娇)为妻,女娲欢欣愉悦,以少女的真情,为丈夫大禹吟唱“候人兮猗”,这是世界有史可考的第一首情歌。

“大禹治水,以伊为先”。“禹藏《洛书》于熊耳”,“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表明大禹“子承父志”,从治理栾川境内的伊河开始,创新“疏导入海”,获得成功,受人拥戴,被舜帝“禅让”为帝,成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开国皇帝。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山海经·伊水篇》载:“伊水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2019年9月22日,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国三涂山与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熊耳山东段,伊河南岸的涂山举行,认定“涂山”就是“女娲闺阁”,大禹会诸侯之地。

 关于女娲:《史记·夏本纪》载:“禹娶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娲,生启也。”《史记·索隐》:“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涂山氏之女,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

《太平御览》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礼记》:“女娲作笙簧。”

 1983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女娲造人补天”,详载了女娲在有莘国鸾川的历史事迹。

图片3.png

 大禹和女娲在群山怀抱的栾川城东、熊耳山中段主峰,宽阔平坦的山顶上,建造“治理九州水患、营建夏朝的大本营”——石屋。因建在山两头的两大石屋 ,像翘首的二条巨龙,因此叫“二龙山”。并在二龙山,建世界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国家图书馆——“金匮石室”,收藏《河图》、《洛书》等历史文献。

 大禹在“二龙山”博览群书,治理洪水、划定九州、筹建夏朝。

 女娲在“二龙山”尽“华夏之母”的重大使命:“女娲抟土造人”、“女娲五彩石补天”、“女娲作笙簧”。与丈夫大禹一起,共同造福人类。

《山海经》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禹治洪水……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为熊,惊吓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女娲受惊吓化为“启母石”,在二龙山麓,伊水河畔,历经数千年,岿然如初。

 宋朝神宗时的宰相、“三苏”之一的大诗人苏辙,从皇城开封,来到五百里开外的栾川城,缅怀三千年前的人文始祖大禹,及其妻子女娲。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启母石》,并与其它诗赋一起,以栾川城咏志,取名《栾城集》,以宰相之威,用新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刊发全国:

 启母石

(宋宰相) 苏辙

 神夫化黄熊,神母化白石。婴儿剖还父,涕泣何暇恤。尔来三千岁,往事谁复识。惟有少姨存,相望居二室。

 新中国成立之际,在二龙山顶,纪念大禹、女娲的“大禹女娲庙”,中原文人雅士每年举行纪念活动,歌舞助兴。禹王庙前尚有1米多高、字迹斑驳的“大禹、女娲双龙纪念碑”。庙后的两棵数千年柏树,解放后被栾川县城兴华东路村民徐姓砍伐,用作老北街水磨院的水磨转轴。 2021年元月,经实地查验,有十一处石室遗址,以及庙宇的瓦、砖,二处石刻,其中一处辩认为“禹王池”。

 关于伊尹:《吕氏春秋》载:“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令庖人养之”(庖,音pao,厨师)。“伊尹,母居伊水之上,孕”。《列子》载:“伊尹生伊水之上,故姓从其地。”《孟子·万章》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韩诗外传》载:“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文,只记载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生于鸾川的人民教师:“伊尹为有莘氏师仆(教师)。”

图片4.png

 清朝时期,管辖栾川的卢氏县令刘应元,走遍全国,询访勘定,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公元1849年),在栾川乡漫子头村,立“躬耕古地”碑,昭示后人。1962年,漫子头因出土大量夏商文物,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由政府在栾川县城西边的漫子头遗址,投资3600万元,修建占地14.4公顷的“伊尹公园”,图文并茂,彰显传承伊尹的丰功伟绩。

 关于有孂:《吕氏春秋》载:“汤闻伊尹贤,使人请之有莘氏(相会于栾川合峪镇东岭,据此命名该岭为“遏遇岭”),伊尹不可,汤于是娶有莘氏女(有孂)为妻,伊尹为媵臣送女,遂为汤相。”(媵臣,即陪嫁大臣)

《竹书纪年》:“帝履癸三十有七岁,商汤遣使,以币聘伊尹於有莘”。即夏桀37岁时(公元前1618年),伊尹被“三顾茅庐”,从有莘国鸾川,以媵臣身份,陪送有孂,赴商都偃师县二里头,与商汤王成亲后,伊尹被聘为宰相,辅助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西汉刘向《古烈女传·卷之一 母仪传·汤妻有孂》载:“汤妻有孂,质行聪明,媵从伊尹,自夏适殷,勤悫治中,九嫔有行,化训内外,亦无愆殃。《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有孂之谓也。”(悫,音que,诚实;愆,音qian,过失)

 有孂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女子楷模。

 有孂生育二子:外丙、仲壬,相继称帝。

“四祖一后”,炎帝、大禹、女娲、伊尹、有孂,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成就了千古的“耕莘精神”,受人敬仰,效法传承,即:

 不信天命、敢想敢干的斗争精神

 学以致用、为人师表的博学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清正廉洁、率先垂范的奉献精神

 儒家亚圣孟子赞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

 凝练成语“伊吕风范”,即:伊尹辅商汤建商,吕尚(姜子牙)辅周武王建周,高风亮节,范存天地。

 毛主席赞其:“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今三十五万的栾川人民,在中共栾川县委、栾川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彰显“中国的大美栾川,世界的文明之源”风采,为实现“伊水、栾山、养生城”的既定目标,高歌猛进,再创辉煌。(韩富刚 曲延收)

注:本文转载自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