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可能会不由得想到诸如皮影戏此类的民间艺术,亦或是饱含中华韵味的戏曲作品,它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印记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非护工作,也在近现代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三种保护模式,分别是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
非遗 ·
抢救性保护是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得到保护,侧重于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整体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专业的、最科学的保护模式,注重在保护过程中遵循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将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它的发源地和发展环境一起保护;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探索则是生产性保护这一模式,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用流通、销售等渠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物质形态产品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垣手工挂面制作工艺
生产性保护
在传统技艺等领域所实施的便是生产性保护这一模式。就拿襄垣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为例,在制作手工挂面过程中,技艺师傅都会遵循挂面制作的有关规范,醒面的时间、拉伸的长度、面条的粗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原料的选取,也只采用当地优质的面粉,一旦改变了原料,甚至用机器替代手工制作,那么襄垣手工挂面便不再具有其文化意义,只能是单纯的一道日常食品。
核心技艺保护是非遗生产性保护最重要的原则。对于襄垣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而言,每一道制作工序都经历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精益求精、积极探索,是人类创造文明的文化结晶,目前为止,其中的一些制作过程始终难以被机器生产替代,这也无疑体现了手工技艺的独特性。
国家文化部在2011年公布了41个国家级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对于展示我国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成果是非常有帮助的。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非遗”不再单纯是一项文化遗产,而是逐步与当今社会生活联通,向文化资源转变,成为可以被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价值产物。
《三农之声》山西大同讯(白雁香 通讯员 李常慧)为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同市文物局日前发布公告,面向全国<[详情]
《三农之声》山西大同讯(文/白雁香 摄影/袁建国)6月10日上午,由中共大同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平城区委、平<[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重庆讯(李乾坤 刘洋东 梁科军)6月11日上午,献礼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博悟重庆文化沙龙活<[详情]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省直文旅系统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形式载体,扎实推进学习教<[详情]
据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在2020年12月中旬同意了韩国“燃灯会”列入《<[详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标志之一就是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详情]
永新华控股集团,这个过去几年始终以非遗传承闻名的非遗巨头,正朝着多元化产业方向发展,试图以此探索出非遗发展<[详情]
12月28日,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推荐项<[详情]
《央视三农之声》河南三门峡讯(马七斤 关前进 通讯员 赵轶榜)2020年12月17日,我国太极拳在联合国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