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新女性

新女性

这是女性的故事 也是乡村三代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时间:2020-08-06 12:21 |编辑:三农之声|

廖璐璐《姐妹2011-2021》

这是女性的故事,也是乡村三代人改变命运的故事。美霞和丽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河南兰考县的一个普通乡村。15岁那年姐姐美霞因为意外生病错失了当年的高考机会,从此姐妹俩开始了不同的人生。美霞后来成为了乡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她对这份工作兢兢业业,却依然无法改变乡村教育滞后、凋零的现状。

大学毕业后,丽霞走出了乡村去深圳打工,亲身经历了一个打工者的酸甜苦辣,从公益机构的一名志愿者开始踏入公益行业。

2009年11月,丽霞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自掏腰包在北京东三旗村村口一家倒闭的饭店二楼租下了一个不到40平米的空间,成立了“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做打工姐妹服务。为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来打工女性提供服务和帮助;尤其关注女性打工者群体精神生活,帮助她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丽霞成了生活在北京城中村的草根NGO的负责人。2010年机构正式注册工商,2016年4月民办非营利机构注册成功。

廖璐璐《姐妹2011-2021》

在北京六环附近的城中村丽霞所在的机构几乎每年搬一次家,不断提高的房租是机构每到年关最大的难题。这里成了附近打工女性的心灵港湾,经常来参加活动的红佳因为家暴离婚远走他乡,她曾经这样写道:“2006年我带着小儿子来到北京,最开始在建筑队干活时,给人搬砖,手磨得都是血,盖房顶,四五块砖同时往上扔,让我接住我就得接住。100斤的水泥袋我一袋袋的背。做过铁门,大铁门得有多沉啊,男人扛门,我也扛门。男人能干的活,我都能干。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我能不好好干活吗?如果我没有出来,我可能现在还要半夜起来上山放羊,随时忍受他的打骂。”打工女性在这里抱团取暖相互安慰,互相激励。她们见证了这个公益机构的成长过程。

丽霞在机构8周年的夜晚写到:“我们都做不了传统意义上的光荣而伟大的母亲,我们在家乡,无力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带她们来到城市,寻找生活的一点希望,却无法给她们正规的教育。我们只能够“抱团取暖”,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我们走到一起聚起小小的力量,我们生活中虽然充满了艰辛,却依然歌唱。我和我的伙伴们,一次次的在搬迁中重新开始工作,一次次在流动中寻找和大家一起前行的机会和可能,有时候会走一步退两步,有时候会从头再来。在这样的“流动的状态中”在这样的窘迫的环境中,我们就是这样的“活着”。回首8年,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充满了无奈、艰辛,泪水,当然也有很多欣慰的点点滴滴。最欣慰的是我们依然“活着”,不能做大,就做力所能及的,不能改变社会,就改变自身。也许,我们这样一个由流动女性组成的“木兰”组织,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论处于什么状态,“活着”就自有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廖璐璐《姐妹2011-2021》

妹妹丽霞的女儿瑞卿是典型的流动儿童,小学到中学上的都是打工子弟学校。2018年瑞卿获得uwc两年全额奖学金,今年考取美国St.Olaf全额奖学金。

姐姐美霞在意识到乡村教育的困境和自身生活的思考中,逐渐认识到行动的力量,辞去了原来学校的工作选择去了县里最偏远的一所小学教书。她想把网络课堂带到学校,没有经费和电脑。在妹妹丽霞的帮助下姐姐美霞从北京收集了几台二手的老电脑,手拿肩扛的带回学校。让村里的孩子能用电脑共享更好的师资条件。读书角,绘画课,一系列的课程给这所乡村小学带去了生机和活力。而每年将近两千的光纤费用依然是这所学校的一个难题。2017年美霞获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同年,美霞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杭州的一家公益机构工作。

廖璐璐《姐妹2011-2021》

美霞、丽霞的妈妈是典型的乡村女性,一辈子操劳,总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家里人的最后。虽然是乡村女性但是她有文化不重男轻女,从小就支持姐妹俩去读书受教育。从最开始对丽霞做公益的不理解、担心到后来的支持理解。妈妈也逐渐向丽霞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没拍过婚纱照的遗憾,在丽霞的帮助下圆了自己这个心愿。

美霞和丽霞这对乡村姐妹充满对命运的抗争,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她们不符合以往对乡村女性的定义。在追逐财富为第一原则的现实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她们并不富有,却要追求精神独立和自我成长。这是女人们自我觉醒、学习、改变的成长故事。在追求精神和心灵独立自由的道路上,她们走了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荆棘之路。她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2011年7月16日我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截止到2019年7月16日是拍摄姐妹俩的第九年,总计三万两千八百三十五张照片。这九年里我记录了这对姐妹的生活轨迹和改变。在这个过程里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用这么简单朴实的方式拍摄,到底意义在哪里?这些年我跟随她们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见证姐妹俩的成长和改变、见证她们取得的每一点改变、每一点成绩、见证她们的孩子从懵懂少年长大成人。我想这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这是一部个人影像史也是一部影像小说。

美霞和丽霞这对姐妹的命运,是中国众多乡村女性命运的一个浓缩。她们出身农村,属于人生可能性并不太多的起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部分女孩早早出嫁。一部分女孩走出乡村希望在城市里寻求改变生活之路。而回不去的乡村和融不进的城市又成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她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当代社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乡村打工女性大约9718万左右的群体几乎全体失声。没有人知道她们是怎么想的?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她们的愿望是什么?她们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大多数。她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也需要被更多的人看到她们生活真实的样子。记录她们的存在是这个时代的印记。

廖璐璐《姐妹2011-2021》

廖璐璐《姐妹2011-2021》

拍摄时间、地点

从2011年7月开始拍摄至今。北京、河南兰考、郑州、西双版纳、云南昆明

工作方式

记录跟拍、访谈、视频拍摄、采访、查阅资料和阅读相关书籍

项目进展情况

2011年7月至今已经进行了9年拍摄。

拍摄时间开始于2011年7月,2013年制作手工书《还乡》、手工相册《姐妹》,

2017年3月8号首发于《南方周末》

2017年7月凤凰网《在人间》栏目发表

计划2019年12月制作完成手工书《姐妹》,2019年12月纪录片《姐妹》预告片初剪完成。

说明:虽然拍摄开始于2011年,但是由于姐姐美霞的个人原因一直不同意发表。2017年她终于同意发表,阶段性作品展示在《南方周末》首发。

预计完成时间

2021年7月底

该项目完成后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传播方式

摄影书、纪录片、展览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简称“侯奖”)评审会近日在深圳召开。本届“侯奖”于2019年4月9日正式启动报名,至10月10日截止。期间,组委会共计收到93271件申报作品。按照本届申报规则(详见本届章程及评选细则),有效申报项目数量为291个(270位摄影师)。

获奖项目(按终评得分高低排序):廖璐璐《姐妹2011-2021》、陈杰《俯瞰污染的大地》、周强《生》。

注:本文转载自百家号,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