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有关情况。会议提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人多地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潜在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国家层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又一次重要发声。从近几个月国家层面的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来看,政策层面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相关政策广泛密集部署,并且将其视为“十四五”重要战略。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
因为疫情和国际形势,国际粮食供应体系受了一定影响,也有一些国家出口粮食坐地起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变得格外重要。粮食不仅事关民生,也事关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保障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安全保障方面第一次设置了粮食安全指标。未来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粮食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将刚性增长。
确保粮食安全最重要一是种子,二是耕地。其中,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果耕地皮之不存,粮将焉附。从今年农业农村部部署的2021年粮食生产路线来看,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是重点举措,相关文件已明确指出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十四五”期间,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增面积,完成好新增建设任务,特别是今明两年每年1亿亩的年度建设任务,还要提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从去年底的农村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一号文件”,再到农村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并在两会召开之际召开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视频会议,部署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工作。一系列的重要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到国家对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日益重视。
向技术要产量
增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需要科学技术的加持。中国的耕地总面积排世界第3位,但人均耕地面积还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120多位。要增加耕地面积和品质,需要把一些不太适宜耕种的或者是被污染的土地变成优质耕地,这就是土壤修复。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13年以来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中国的土壤南酸北碱,还有一些地方沙化严重,要增加耕地面积,必须重视土壤修复。无论酸性或盐碱土壤,通过土壤修复都可以成为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鸿达兴业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土壤研究院,经过多年对土壤的研究,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案,研制出土壤调理剂,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土壤综合治理,改良土地逾百万亩。修复后的土壤,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5%至10%甚至更高。鸿达兴业还建立了耕地质量提升及安全利用示范建设项目,并连续多年对农田酸化治理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试验。
鸿达兴业通过长期研究,还推出“生态农业”新型种植模式,以公司自主研发的PVC环保新材料作为栽培容器,进行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农作物种植,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相较于传统种植概念,移动农田可以利用房顶、房前屋后、空地、沙漠、矿山、戈壁、荒野、滩涂等地,创造出高效的多层次栽培空间,可稳定满足大规模种植需求。
“近日,鸿达兴业在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举行小麦收割仪式。正是利用这种新技术,实现了北种南育,让岭南种出了小麦。而之前,鸿达兴业已经在内蒙古成功种植了水稻。”据鸿达兴业内部人士介绍,公司将利用其研究积累的种植经验,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小麦,将农业和固定土地分离,摆脱生产土壤、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束缚,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为国家种子科技、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鸿达兴业会牢记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用技术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土壤得到改善,成为优质耕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品质。”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如是说。
5月下旬以来,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由南向北梯次进入集中收获期,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麦收相继开镰。截至5<[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详情]
天时地利 上亿年的地壳变动,把印度洋的暖湿地阻挡,新疆被隔成了一个宝地,形成了具备森林、草原、湖泊、<[详情]
示范田玉米比对比田玉米普遍高出3-5厘米 耕地是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命根子”,耕地地力的提升对于保障<[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山西阳高讯(通讯员 晋宁)阳春三月,塞北高原,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地处六棱山下、桑<[详情]
从今年开始,三农发展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过去主要集中在产业上、制度上,而从2021年开始,三农发展重心<[详情]
谷雨时节春耕忙。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育种种植、土壤保护、机械装备等农业技<[详情]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试验田里,农作物长势喜人。孟德龙摄(影像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详情]
因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突出,秦皇岛、通辽、绍兴、福州等20个地区被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约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