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农艺

农艺

中国三所高校联合攻关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装备

时间:2020-08-03 14:39 |编辑:三农之声|

   启动仪式现场。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中新网成都7月13日电 (记者 贺劭清)四川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石河子大学13日在成都签署合作协议。三所高校将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开发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大规模种植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

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开发合作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陈学庚教授领衔,四川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石河子大学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以满足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要求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开发为目标,完成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大规模种植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开发,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

       根据协议,三方将各自发挥优势,在农艺技术、农机装备、人员和成果方面展开合作。其中江苏大学主要负责植保施药机械的开发,石河子大学主要负责收获机械的开发,四川农大主要负责农艺方面的指导、试验基地安排和播种施肥机械的开发。

       四川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杨文钰介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被写入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大推广力度。这项技术集种养结合、间套轮作和绿色增效于一体,是他们团队10余年科研成果的结晶,对振兴大豆产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目前该技术在中国规模化粮食主产区推广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就是现有机具作业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低。此次联合攻关,就是着眼解决这个“关键难点”,如果合作研发成功,在保证玉米产能前提下,多产大豆的潜力巨大。

       陈学庚院士表示,当前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靠增加耕地来增加大豆产量难度很大,只有依靠不增加耕地的科技突破来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启了不增加耕地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在空间,开发出配套适用于此项技术大规模种植的农机,对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推进中国大豆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赵敏表示,希望三方在推进项目合作中,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模式探索,通过科技攻关,争取将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装备早日运用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规模化生产中,努力为中国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企鹅号,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