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农耕

农耕

李汉宇委员:建议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粮化

时间:2021-03-09 22:22 |编辑:三农之声|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提交了题为《厉行藏粮于地确保粮食安全》的大会发言,建议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保障粮食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机械化程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决制止非粮化,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李汉宇表示,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来都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农业根基稳固,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全面小康才更有底气。因此,发展粮食产业,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农村粮食生产历来以自给自足为主,但近年来在一些非粮食主产区,农户家中存粮逐年下降情况应引起重视。李汉宇举例,以某地为例,近年来人均占有粮食逐年下降;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农户养殖业所需要的饲料用粮也需要通过购买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此,当前农户的粮食储备数量并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也不能很好地抵御风险。

  李汉宇表示,调研分析,造成农户粮食储备减少的原因,一是耕地面积和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虽然实施了土地占补平衡制度,但新增加的土地质量和原来的耕地质量差距较大,土地产出能力和土地肥力都大不如前。

  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弃耕撂荒现象增加。长期以来农村青壮年打工族纷纷远走他乡,不断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主。专业农民日趋老龄化,种粮主力军锐减,很多人家每年只耕种够自己吃的面积,甚至直接从市场上购粮满足生活需要。调研发现,土地闲置现象几乎每个村都有,靠近村庄、条件较好的土地有人耕种,稍远的土地就无人耕种,到处可见星星点点的撂荒土地。

  三是种粮收益低,农户种粮食积极性不高。种粮食收益远远比不上打工收益,种一年的粮食赶不上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农户对种粮食自然就没有了积极性。

  四是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失衡。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存在抓农业就是抓蔬菜、抓特色作物、抓高效作物,种不种粮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导致指导农业生产时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农民普遍存在的口粮农业思想,即粮食种植以满足自家当年食用为限,其余土地要么撂荒,要么改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导致粮食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李汉宇建议,第一,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保障粮食产业发展。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好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和产业规划的衔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红线。提高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的质量,保证农田的生产能力,以确保粮食生产。

  第二,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机械化程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必然要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展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稳妥推行土地流转,减少土地闲置现象,稳定粮食生产新型主体的生产场所,提高生产的集中度,促进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不断提高。

  第三,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种粮补贴力度,农民种粮补贴应大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其他产业的补贴力度,保证农民种粮收益。同时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使粮食生产和贸易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

  第四,坚决制止非粮化,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粮食安全风险应该警钟长鸣。2020年以来,面对大灾大疫,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为安民心、稳市场、保民生提供了坚实基础。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将生产条件比较好的良田大坝用于粮食生产,避免基本农田的非粮化种植,切实提高粮食产量,才能始终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注:本文转载自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