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的冬天似乎是从农户屋顶上那一缕弯弯的炊烟开始的,是从那十里梨花连九叠岭的文化长廊路开始的。我从高密的昌安大道一直走向南,直通王吴水库东堤,拐进狭长笔直的巷子,巷子两边屋墙或院墙奶黄的底色里渲染着传统文化的水粉画,透着冬日里的温暖。连绵起伏的九叠岭出现在眼前时,就是高密人心中的南山了。近些年人们呼作九叠岭“南山”。
冬日里的大雾恍若天空垂挂下来的一道帷幔,缠绕着路两边的高树和矮灌木,婆娑曼妙。九叠岭蜿蜒绵长,给人的感觉雄浑而博大。
纳南山之灵气,汲胶水之膏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也把这方热土看做净土,南山万松园是他的写作基地之一。毫无疑问,故乡在这些人心中有多高,在胶河生态发展区人心中就有多高,这里,是他们安放心志之所在。
然,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片渗透着现世的散淡和安乐的土地,57个村就有贫困户1009户1693人!这千余户挣扎在生活边缘的贫困百姓,成为胶河生态发展区当家人的心事,像横亘在辖区内枯竭了几年的胶河,令人心情沉重,也像一堵高墙,密实地堵在区领导们的胸口。
然而,南山毕竟是南山,当南山人感悟到贫穷才是压在胸口的那座大山的时候,现实逼迫他们回头审视多年的前行之路,一股浩气在胸间激荡,一抹绿意在心底闪亮,照耀着家园从迷茫中醒来的眼睛……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伴随着南山春天大地的渐渐苏醒,胶河生态发展区的扶贫工作开始进入了“拉网式”检查问题整改之路,力度之大之彻底,如同干涸了六年之久的胶河与王吴水库来了一次烟波浩渺的脱胎换骨,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冬,我们去寻觅南山那庄严的涅槃。
小朱夜赴“鸿门宴”
一进4月,胶河生态发展区千亩梨园的梨花正争先恐后地怒放,像一朵朵祥云,蒸腾在人们的心里。它们是南山的名片,是南山的使者。
小朱幸福地紧握方向盘,车里载着同样幸福的对象,俩人一起在她工作的地方走走看看。这个周末,在青岛工作的对象回高密看她,一起看梨花。在盘岭道弯了几个弯,漫岭遍野的梨树,伴着鸟鸣,还有天上放飞的风筝,在春光中悠悠扬扬地开着,满坡的梨花像在等着他们似的,白灿灿地沸腾在野岭深处的田地里,随着一缕清风,一阵阵甜丝丝的花香扑面而来,他们的心也随之开放了。
双方父母一起为俩人订好了婚期,俩人又和婚纱摄影公司预约这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去青岛海边拍婚纱照,纪念她们的浪漫爱情。俩人的幸福生活一切都计划地妥妥的了,小朱的脸好似梨花丛中开得最灿烂的那一朵。
九叠岭不缺春风,伴随着浓郁的花香铺天盖地淹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恐惧,用姿色,用气息,用波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啊。南山百年栽培酥梨历史,梨香已经渗透村庄的沟沟坎坎里,植入农人骨髓里。南山酥梨伙同胶河土豆,结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梨花美,美得几乎占据春的整个生命,梨影婆娑,芳香四溢,渲染着人间四月天,你就是春天。
小朱名字叫朱立芸,在胶河生态发展区党建办公室工作,同事习惯称呼她“小朱”。她个子高挑,皮肤白皙,是一位返乡大学毕业生。
下午四点钟,当她刚送对象去火车站,等对象回青岛后自己就回家看看日渐苍老的父母,因为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大年初二就开始上班,抓疫情防控几乎没有休息日,好久没有见到父母了。这时,管委会副主任吕春红打来电话,说是回单位吧,管委会主任高健今晚请咱们年轻的吃饭呢。
小朱觉得领导既然叫咱,一定是看的着咱们,她也没多想,刚刚和对象一起时的喜悦还挂在脸上,满面春风的从火车站又返回单位。
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工委委员张宗法也在。饭局上,高健主任面向小朱意味深长地说:咱国家政策对改善老百姓生活确保必须做到应保尽保,要求不丢一户,不落一人。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扶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咱区对这个事非常重视,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能干的精英啊。
高主任仅强调区对扶贫很重视,对小朱与扶贫相关联的事啥也没提,小朱也没多想。众所周知,扶贫办公室人手不够啊。没过多久,区领导周密组织的胶河扶贫攻坚“特种兵”就浮出水面。
临危受命的朱主任
当我见到这位对胶河生态发展区的大街小巷、各村各户等贫困户的情况烂熟于心的朱主任时,心底颇为惊诧,她是一位爱笑的“90后”女孩,是说着高密土话地地道道的高密人,有知识有胆魄有头脑。我跟随她到部分贫困户走访,得在后面小跑才不至于把距离拉远,她笑着说自己的铁脚,是干扶贫工作这段时间练出来的。
在阚家农村土生土长,又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标准的农村娃,对乡村并不陌生。然而,2020年4月22日当接到被调入扶贫办公室负责扶贫工作的通知时,她心里“咯噔”一下,管委会主任高健不久前是设了一场“鸿门宴”,是对自己扶贫工作预先念了一个紧箍咒哦,无比的叹息感犹然而生。这不是月底的婚纱照要泡汤了么。也由于对扶贫工作不了解,负责全区贫困户的事务很繁杂,就对扶贫这事很排斥。她还听说周边镇街区干扶贫工作的人都像冲锋陷阵在无硝烟的战场上一样,身心都落下疤痕暗伤。
明明知道这是座高山,当望着区领导信任的目光时,她把推辞的话咽到肚子里。心想,她该是全市最后一个被任命干扶贫业务负责人的吧?
尽管顾虑重重,她却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干,就要干好。
这位有责任心的乡村基层干部朱主任,就这样匆匆走马上任了,毅然将目光投向村庄、投向这片土地上生活在最底层的贫困户,演绎出一串串的乡情大梦。
区扶贫办公室共有6人,张宗法主任是分管领导,有4位协助朱主任工作,都是男士,他们是于德利、高森、王教升、阚光明,都很能干,于德利和高森是参军服役十几年的退役老兵,军旅生涯铸就他们铮铮铁骨。小朱作为6人中唯一的女性,工作从不讲特殊,从不拈轻怕重,与几位男士一样能吃苦,干着实打实的扶贫业务工作。
可是,当真正着手开始工作时,她才意识到,实际情况比想象的难得多。已经没有时间叫她去学习,上级文件要了解,扶贫政策要学习,10月底就要检查验收,时间非常短,她打起十二分精神,填鸭式摸排业务知识,熟悉扶贫政策文件,每天晚上12点休息是常态化,远远超出负荷。开始问题比较多,白天还得入户走访,她一个个走遍全区各村庄,晚上回办公室就改材料,整理问题,积累数据,浑身上下绷紧弦,一周时间把全部贫困户材料重新捋了一遍。如果是三天五天这样转倒也无妨,一干就是几个月,从早到晚脑子里没有别的,全装着贫困户。别的女孩子一直矫情地嚷嚷着减肥减肥,她从来没想过、没说过要减肥,一个月下来瘦了十来斤。
开始接触此工作时,需要逐一核对贫困户政策落实情况,扶贫办除了王教升,其他人都是2020年新调整的,社区、村、帮扶责任人业务不懂的都给她打电话询问,有时候帮扶责任人电话打来,她的电话一直忙音打不进,因为未接电话多了,放下电话还要忙工作顾不上一一回电,就有人在微信群里发消息对她表示不满。
杂七杂八的事情特别繁琐,尽管胸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还是没能干好,令她五味杂陈。这时,办公室同事因为扶贫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加班多、要求严,有的开始打退堂鼓,有的想要申请调离工作岗位,有的冲着她发脾气。泪水在眼圈打转,扶贫工作事无巨细,没想到这么难啊,她深深感觉到压力,疲惫疯狂地吞噬她的身心,简直要崩溃。困难户的情况不一样,各有所求,不能乡村土灶一锅炖,也不能仅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无人住,帮就帮在点子上。这些人,帮扶从哪天开始,他们的生活希望就从哪天开始。
朱主任眼睛里噙着泪水,到分管领导张宗法主任的办公室辞活。
张主任开导她:“现在给贫困户干的事是行善积德,福有攸归。下户走访,调查情况、落实政策、排查问题,这些工作是很困难,但这是政治任务,一点也不能含糊。这不是你自己的事,自己干不了的,需要领导协调的,咱跟王书记、高主任直接汇报就行。王书记常给大伙说的一句话,有句话叫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张主任的话语在耳边不停的回响。生命就是一场求索,她从张主任的办公室走出来,咬咬牙、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人为善这句话也成了她的座右铭。
扶贫就是做善事,因为帮助的是最贫困最无助的群众,他们或者因为患病、或者因为残疾、或者因为孤老弱小,不得不在困苦贫穷中挣扎度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说,帮助他们,就是行善,就是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做的事,对自己个人来说也是行善积德。
每个人生命里都会有一段难熬的时光,遇到开明的领导在身边鼓励你,指引着你前行,心胸就顿然开朗。无尽的劳碌可以累垮身体,而击不倒的是思想和灵魂。
她一旦出手干事,就一定非常出色。仔细地把全区每户的材料一户一档整理出来,国家扶贫政策一一落实。只有匍匐于群众身边的人,对弱者才有无限爱怜和担忧,她是扶贫攻坚的真诚公仆。
小朱三次调整了拍婚纱照的时间,本来想找个暖和的天,结果拖到11月份大冷天才把婚纱照完成。距婚期还有十多天的时间,至今还没制作出相册,仍然没有抽出空去办理结婚证。她对象曾对她有意见:婚纱照一拖再拖,结婚证也没时间领,这不像是要结婚的做派吧?
于是她就这样铺下身子真正地走进贫困群众家里,盘腿坐下来,跟他们掏心窝子,和他们一起感受酸甜苦辣,分担他们的需要和诉求。正如这三九严寒天气,在沟通中感受帮扶责任人的付出,心头热了,身体自然暖了。
分管领导张宗法主任对前来采访的我说:因为工作压力大,小朱到我办公室哭过三次,哭一回心志就更坚韧一些,工作也干得更卖力些。领导把她挑出来,属于慧眼识珠,没输了眼色。
人生,不过是从哭声中走来,在笑声中坚挺。生活的各种累,累过之后走着走着就晴胸豁畅。
刚刚下的这场雪白了大地白了天空,白了五保户的屋顶,屋内炉膛的火苗通红通红,烟囱慢悠悠冒出的袅袅青烟,消融在村落上空,南山不畏严寒。
库区移民村臧家王吴村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就有22户37人,是全区贫困户数量最多的村之一。小朱对这个村的贫困户格外门清,因为她直接包靠联系的3个户就在这个村。
王吴水库正北约三里路,臧家王吴村因其曾在周围村庄中为人口最大的村庄,故被周围村庄人呼为“大王吴”。该村为移民村,以农业种植为主,这些年来,土豆种植已经成为该村重要的经济作物。王吴水库未修建前,该村的居住地为胶河两岸,后王吴水库修建,该村人挑筐担篓,扶老携幼,一步三回头,挥泪别故土,为水库腾地方。大王吴村群众服从政府号令,奉献热土,拦河筑坝,为下游百姓浇灌庄稼,为高密城区提供了几十年的饮用水源,由于近年连续干旱,水库枯竭才另寻其他水源地。
王吴水库蓄满了水后,就鱼肥草绿,招来群群大雁前来栖息,村民按耐不住了,因为周围的土地打出来的粮食喂不饱肚子,就有偷偷到库里炸鱼的,有捞虾的,还有捡大雁屎回家晒干当烧草的。有一年,大王吴村一个壮年偷偷到水库炸鱼,鱼炸着了,一只手不小心也炸没了,从此落下个“独锤”的外号。
在那么恶劣的一个环境中,迫于生计,冒险去偷鱼炸鱼,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尽管经过多年的劳苦耕作,但他们周围的土地还是比较贫瘠,靠种植的话,依然改变不了贫穷的根源。一直到今天,有些户一旦摊上大病小灾的,就会更加穷困潦倒,王秀云就是其中一位。
王秀云今年67岁,女儿出嫁,老伴去世,家里就剩她一位孤独老人,因为生病干不了一点沉活,邻居们都忙着外出打工,她找到个串门说话的人都不容易,经常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里很少出门,尤其是晚上,黑夜笼罩着她的老屋,包围着她的内心世界,对生活有着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她经常大门紧闭,还顶上一根粗木棍,晚上很早就关门睡觉了,敲门都很难敲开。
小朱白天走访那些资料还不完善的户,然后回办公室汇总白天走访出现的问题,干完这些事每每都是下午很晚了。所以她每次走访自己包靠的贫困户都是在晚上。开始的时候,每次去王秀云家都黑灯瞎火的,进不去门,打电话王秀云也冷清清的没有一点“热乎劲”。
去的次数多了,小朱也摸透了王秀云的情况,也就理解了她的“孤僻”。王秀云肺器官有毛病,无奈地自嘲“痨病齁”,每年都得花很多钱买药吃,吃药也只是控制病情但无法除根。为帮助王秀云,小朱多次与乡医沟通联系,5月份一起给办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病,叮嘱王秀云到定点医院拿药。药费能报销的多了,自己支付的费用少了,一下子减轻了生活负担,王秀云高兴得不得了,自此也对小朱敞开了“心扉”,自称又多了一个“闺女”。
现在,晚上王秀云家虽然还是大门紧闭,但是每当听到敲门声,听到熟悉的声音喊“大姨”的时候,王秀云的天空一下子亮堂了,无比喜悦,她知道她的贴心闺女“小朱”又来了,每次腿脚麻利地就下了炕头,很高兴地打开大门,把小朱拉到炕头上唠嗑,还会关切地问小朱最近为啥这么晚哩,一个小姑娘家走夜路让人不放心哩。
一件实实在在的不算大的事,敲开了一道常常紧闭的大门,孤寂清冷的小院映照进了温暖和阳光。王秀云感受到了来自小朱的关怀和党委政府的帮助,对生活更有了希望和奔头。
王秀云把自家小院侍弄得风生水起,夏天黄瓜,秋天柿子,冬天萝卜啥都有。夏天的时候,小院蔬菜枝蔓茂盛,黄瓜顶花带刺,王秀云就给小朱留着,让她带回家吃。秋天,还在院子搭起架子晒了一席柿饼,说是小朱肯定稀罕这口。
滴水之恩报涌泉啊。小朱心里暖暖的,感觉再累也值得。
相互牵挂,是最美的感觉。
南山的“制高点”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最早醒来的是省定贫困村谢家屯村。南山深处,2020年12月18日中午,天气干冷,果然是应了那句谚语“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二日”,大雪节气过后,气温骤降。胶河生态发展区党工委书记王金语的车子在连九叠岭的梨花大道蜿蜒起伏,多年来,王书记走过不知多少遍,见证它从尘土飞扬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水泥路,通过这些路王书记走遍了每个村每位贫困户,也走通了贫困群众坚定信心,摆脱贫困的心灵之路。日复一日中,这条宽阔干净的“扶贫路”,见证了谢家屯村的华丽嬗变,见证了全区贫困群众幸福舒适的美好生活,也见证了多少和王书记一样不忘初心的忙碌身影。
胶河生态发展区的南端岭坡上,跨过一座石桥,看见村口沿街一排新瓦房坐落在一块平坦的地上,房前宽阔的水泥路,每户大门口两边的花草围着白红相间的木栅栏,院墙粉刷着画,每户门口一侧挂着一个印有“扶贫集中居住点”的黄色牌子。这就是谢家屯贫困户集中居住点。
一排八间房子,两间一个院落。这些新房子不仅是贫困户命运的浓缩,更是南山贫困老人新生活的灿烂写照。
居住点全部大门紧闭,村民说他们都在村里老年活动中心呢。正跟村民聊天之际,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听说扶贫同志又来了就赶紧往家赶。
一看是熟人,老人笑呵呵地开了大门,院子水泥地面非常干净,一侧种了月季花,也是用红白相间的木栅栏围着,院子一侧还建有一间储物间。正屋门口右侧墙上一块蓝色的房屋安全等级标识牌,上面写着房主姓名、安全等级等事项。房屋建成时间是2016年。堂屋墙上挂着一幅花鸟画,是卫生家庭的奖励品。新鲜的衣柜,厨具干净,餐桌摆放整齐,区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户都有这么一套家具。这里的卫生都是扶贫责任人帮助打扫的。
里屋迎面西墙上有醒目的《脱贫攻坚一览表》,面积约有一平方米大小,上面的内容是:高密市干部帮扶(关爱)结对户联系牌、贫困户收入及帮扶责任人情况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联系牌、高密市健康扶贫定点医疗机构、高密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顾服务卡等。
这样既方便了贫困户,也方便了帮扶责任人。这是今年的7月份,区扶贫办公室精心设计的一套方案标识,如此操作的这么透明的还是全市第一家。把贫困户放在明处,把贫困户所需部门放在明处,把帮扶责任人放在明处。
谢家屯全村82户230人,总耕地面积836亩,机动地60亩。村民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作物。其中享受政策贫困户5户5人,不享受政策贫困户42户100人。享受政策贫困户其中的三户,统一居住在村里为贫困户新盖的房子里,一户女儿接去,一户住在自家老屋里,这户人家在自家院子养了一群羊贴补家用。
谢家屯村在人们的印象里,是穷山薄岭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年轻人都跑进城里,村里剩下些老年人,都抿着裤腰蹲在墙跟熬日头。
然而,现在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户户通路;全村电网、自来水全覆盖;有线电话、电视、网络全覆盖……贫困村“五通十有”标准全部实现,村委开辟荒岭带动村民致富,穷山薄岭顿变“聚宝盆”。
村里引导农民搞起了马铃薯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30亩,亩均收入5000元;借助上级扶贫资金,村里办起了小型冷藏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冷藏厂每年的租赁费5.5万元为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谢家屯村庄美了,村民腰包鼓了,人们的精气神也起来了,有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渐渐消失。村民的柴草也不东一垛西一堆地乱摊乱放了,垃圾也不随地乱扔了。
《高密市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日志》就放在贫困户家中,在一户贫困户的工作日志本上,王金语书记这样写道:走访时,询问了老谢的身体状况以及有无其他方面的困难,再次嘱咐平时要注意取暖安全和其他注意事项。和老谢讲了防范入冬各项安全的相关措施,安排村里干部每天不定时看一看,确保安全。
记得在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只要走到你的心里,才感觉到你的炽热。
谢家屯作为省定贫困村,以前以贫困出名,现在以脱贫出名, 7月,潍坊市脱贫攻坚现场会在谢家屯村举行,就在谢家屯贫困户集中居住点,在五保户大门口。
2020年谢家屯村成了省级文明村。
胶河二十七士
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着力提高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成效。
8月初,潍坊市要搞一个脱贫攻坚工作示范镇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各个地方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为全市各镇街区搭建擂台,来一场扶贫工作大评比,对于脱贫攻坚工作不合格的镇街区,还会有黄牌警示管理。而咸家工业区是高密市第一个挂上“潍坊市脱贫攻坚工作示范镇(街、区)”牌子的镇街区。
王金语书记说第一批没赶上,第二批必须有咱。一位优秀的人,注定想的更多、看的更远,就像一面旗帜一定会插在阵地的最前沿、最高处。
扶贫工作是胶河生态发展区的重中之重,就在2020年6月初,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成立的27人专项督导组,是这个区一个独特的扶贫工作方式。每人包靠贫困户十七八户,包括王书记也不例外,他表面上波澜不惊,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特事特办,不停地往前赶。
逢山开路,见水搭桥,这是胶河生态发展区一班人的奋斗原则。胶河生态发展区在扶贫攻坚下了大功夫,王书记识才、爱才,用自己的满腔热火,点燃全区中层以上干部组成的扶贫攻坚团队每个人的胸怀激情,为此,每个人都大展经纶。
于是,6月开始,领导干部专项督导组帮靠贫困户,一把手王书记牵头,亲自挂靠。
夜深,南山一片漆黑,唯独李家营村西岭上胶河生态发展区的办公大楼仍然灯火通明。27人白天全部下去走访,晚上一起在三楼会议室,王书记亲自调度,从傍晚6点开始,最晚时到了12点多,有时到了凌晨一点半。碰到了什么问题,哪项政策漏了,接着在会上一个人一个人进行汇报,如果哪项不明白,自己拿不定,第二天接着拿到高密市脱贫攻坚工作专班的人给看看或电话咨询,王书记有些事也不明白,也是亲自问。这段时间,他们夜里12点以前没有困过觉。
现在,已经不是扶贫办公室的人在奋斗了,区里的全体党员干部团结起来砥砺奋进,他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胶河生态发展区才会更美丽。
那些日子,他们在酷暑烈日下承受火的洗礼。
乡村不同于城市,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有的贫困户还养鸡养羊种蔬菜,还要侍弄地里的庄稼。他们走进村庄,走进贫困户家中,他们是车把式,是保洁员,是搬运工,手抬肩背,春耕秋收冬藏,样样都会。南山脚下,胶河两岸,太阳底下,他们走街串户劳动的身影尽显力量之美。
有的贫困户精神还有些毛病,他们还得时常盯着别跑丢。近日,气温骤降,胶河27士又下户走访了。到某贫困户家中,找遍了全村找不到被帮扶人,大家非常着急,这人经常到路边支摊算卦,怕他在户外时间久了冻出毛病。家里没人,经常去的算卦点也不见人影,就打听周边群众,最后在村外找到他。询问得知:昨天夜里梦见邻村有老人去世后没有入土,要去邻村做法事,让老人家入土为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积极落实兜底保障帮扶政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贫困人员,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服务,加强以低保救助为主体,医疗救助、特惠保为辅助、五保供养为补充的救助体系建设,为有就业需求的贫困人口提供公益性岗位。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生态区仔细甄别、精准施策,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三类:有劳动能力、能走出去的,就鼓励他们走出去,积极安排他们到村、社区当保洁员;有劳动能力但走不出去的,借助区里工艺品加工厂多的优势,积极协调企业提供“原材料”,组织培训贫困户在家里“代加工”,发展“炕头收入”;没有劳动能力的,则依托政策兜底和惠民性项目分红来增加收入。
红红的“暖心包”包裹着绿色哲理
胶河生态发展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9户1693人,其中享受政策户436户676人,享受政策户的每户中都放着一个扶贫资料袋,里面装着贫困户的所有资料。
小朱任扶贫办公室主任时,扶贫资料还没有完善,也是从她这时候开始完善的“扶贫资料袋”,贫困户亲切地叫它“暖心包”。
那段日子,分管领导张宗法主任带着扶贫办工作人员分社区、逐个村、逐个户核实政策落实、完善档案材料。管委会主任高健亲自调度,他每天早上7点和扶贫办的人开“早餐会”,边吃饭边谈论扶贫时遇到的问题,从7点开到8点,早餐吃完一点不耽误下村入户;晚上7点再召集社区、村调度推进整改情况,连续五个晚上工作到凌晨2点,最晚的时候到了3点半。
为确保政策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村支部书记和文书诉说每户情况外,检查贫困户的每一份收入表也是最直接,也是最快的。高主任、张主任和扶贫办公室朱立芸等7人,他们全神贯注,挨个社区挨个户过筛子,再看有没有政策漏落,不正确的话立即整改,一旦查出问题,第二天立即整改,晚上再调度。5月就这么赶过来的。那时一连一周不分白天黑夜地干这是常态。
张宗法主任血糖高,每天都需要打胰岛素,省核查验收前夕,由于事多两天没有回家,胰岛素断了两天,他的脸色已经青紫,当天从各组反馈回的信息,确保没有问题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10月21日上午省核查验收结束后,下午便回家打吊瓶了。
村特困人员实行政府托底供养,应保尽保,这是人们自古以来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面对我们的就如一场大戏,她们在南山这个舞台上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演绎的是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她们一身铮铮铁骨,如南山九叠岭一样巍峨。
胶河生态发展区把这片“母亲河”、“水源地”加以保护,抓住山水、砂石、林木、特色农产品等生态资源的管护和开发,把“守护美丽胶河、建设生态南山”作为立地之本。
2020年,胶河生态发展区获评省级文明村镇。
走在巷子里,都是干净的水泥路,路两边绿树成荫,庭院的厕所已经与城里的卫生间无差异,莳花弄草,提笼架鸟,狗猫百般寥寂地溜达在巷子里。外地人来到这里,脚步也会慢下来,心性也随着缓下来,不争不躁,身心沉下来,融入自然,甚至慵懒成王维一样的田园诗人。
群众的心平缓了,信访的少了,小村安逸了,就没了争斗,没了东家常西家短的舌头嚼,也少了“刁民”。
对于扶贫攻坚这方面人才匮乏,小朱临时受命,到她这任调整了四次。从4月份开始接到扶贫工作任务,从陌生到熟悉,成了业务能手,胶河生态发展区的扶贫工作一步一步初入倪端,才走上新的一个局面。当然,这是胶河生态发展区领导们的这些决策决议分不开的。
时光把一个柔弱的女孩磨砺成“铁娘子”,令人感叹。她也认识了很多扶贫同仁,彼此相互交流经验,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有的镇街区遇到这种事是怎样处理的,相互借鉴。
在胶河生态发展区,通过扶贫攻坚,群众脱贫效果显著。2020年7月为潍坊市脱贫攻坚项目推进会提供观摩现场;8月被评为“潍坊市脱贫攻坚工作示范镇(街、区)”;10月顺利通过省核查验收。铁娘子小朱和她的扶贫团队,这个脱贫攻坚工作示范区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还有另外一个话题,必须说一下,当我们走访采访的路上,因为丘陵风大,路上标识牌子有被风撕开口子的,有的绿植防护栅栏歪倒的,这个区的道路以及村里街道两边的所有绿植,都统一用红白相间的木栅栏围着,便成了这个区的一大靓丽风景。一起陪同采访的胶河生态发展区管委会副主任吕春红,马上打电话安排人过来修整,这就是乡村基层人的工作效率。
青春作证,胶河作证,南山作证。肩挑风和月,她们的笑暖了这个寒冬。(李子红)
有道是,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村党支部书记既是指挥者、组织者,又是实施者,<[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福建讯(俞礽建 陈生)6月18日,福建省福清市江镜镇玉桂村老党员、党支部副书记郭永春忙碌的脚<[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河南长垣讯(曹道伟 王自亮)走在米屯,就像一幅图画:漂亮规整的党建广场,红花绿草;<[详情]
山东省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的冬天似乎是从农户屋顶上那一缕弯弯的炊烟开始的,是从那十里梨花连九叠岭的文化长廊<[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河南长垣讯(曹道伟 王自亮 郁溪)河南省长垣市西陈村是乡村振兴二星级示范村,长垣市委主要领导<[详情]
图片据视觉中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内蒙古乌兰浩特讯(通讯员 朱明喜)在铁西辖区提起王杰,可谓家喻户晓,她和辖区老姐妹们通过自编<[详情]
我1971年生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安云乡木龙村。我们村人多田少,每人只有2分田,粮食不够吃,经常挨饿。<[详情]
杨永昌有着多重身份:长垣市南蒲街道金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长垣市党代表、长垣市委党校兼职讲师,长垣市<[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