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文艺

文艺

德孝中华周刊推荐:记忆里的汤圆

时间:2021-03-11 17:37 |编辑:三农之声|

文/龚峰梅

  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一家人就开始为迎接新年而忙碌起来。淘洗麦子、晾晒谷子、浸泡糯米、磨面、打米、杀猪、宰鸡鸭、祭拜祖先......每一件事情我们小孩子都其乐融融的参与其中,心中对新年的期盼都满满的写在了嘴上,一见到大人就会问还有几天才到过年。那时候物质生活匮乏,只有过年,才能穿上盼望了一年的新衣服、吃上平日里吃不上的吃食、还能走亲串友的一整天的玩耍、和小伙伴们比鞭炮、糖果、压岁钱。想想这些过年才有的“福利”所有的忙碌和辛苦都值得了!

  大姑姑村子有一合碾米的大磨盘,碾的糯米粉劲道粘牙还软糯到没朋友,周围村舍的不少人家都会为了吃到好吃的汤圆和节省五毛一块的加工费选择用磨盘碾米。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清晨起来父母亲就绑上三四十斤浸泡好的糯米,目送我颤颤巍巍的骑车出发,叮嘱我一路上慢些注意安全不要栽倒了。迎着浓雾和寒风刺骨的北风,戴着帽子棉手套、围着大围巾全副武装的我骑行了五六里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终于大汗淋漓毫发无损的赶去了大姑村里的碾米场。腊月里的碾场里热闹极了,人们在碾道旁边拢起了一堆火。大冬天里,围住碾杠跑上几十圈额头就浸出了一层细密的汗水,迎风干活的手却冰凉冰凉的,在火堆边烤烤麻麻痒痒的。我也学着其他人的样子看到碾杠有空位就顶上去使劲地推着碾杠子跑,心里感觉可美了。占着大姑早早给我排队的优势,等到中午时分太阳出来了,刚好也轮到我了。那时的人都很厚道,一看我是大姑娘家侄女,小小年纪还知道给大家帮忙,就把我家的米迅速的倒在了磨子里,能帮忙的就都抱着碾杠开碾,碾米的过程开心而又热闹。

  第二天我烧火,母亲炒好了芝麻和花生,又炒了一点面粉,化了一块猪油把白糖、熟面粉和捣碎的芝麻花生碎拌在一起,香甜的馅料就做好了。我和母亲一起包了许多汤圆请邻居们一起品尝,大家都说还是碾子上碾的最软糯。后来整个新年里吃香甜的汤圆的时候,母亲就会给亲戚们说这是她能干的女儿碾的糯米粉,每当这时候我就觉得可自豪了,吃到嘴里的汤圆就更加香甜了!

  离家已整整二十三载,这些年吃过不同产地和风味的汤圆,无论时光更迭,物质生活如何丰富,但是留在儿时记忆里的汤圆的味道和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好生活的精神财富却会永远鞭策自己不断向前!

注:本文转载自德孝中华周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