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吉祥
春节不仅是劳动人民庆祝过去、祈福未来的狂欢节,更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共同体"精神、增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认同以及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春节的附加意义是其他的传统节日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春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明确传统春节文化的政治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经济社会变迁,创造性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春节文化。
作者简介:周兰翠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一、春节的文本诠释
春节,俗称“年”,旧称“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年的最初含意来自我国农耕社会,年的名称则起于周朝,直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由于正月初一的早晨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合一”之时,于是夏朝便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汉代之前,由于受“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传统政治意识影响,商、周及秦的元旦日期各不相同,直至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遵循儒家“行夏之时”的主张,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遂亦改定正月初一为元旦,以之为夏历新年,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适应现代政府管理需要,实行“历法双规制”,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将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 年9 月27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将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将农历正月初一确认为春节,俗称阴历年。[1]自此,历法双规制产生出两个“元旦”,两个“年”: 公历的元旦与阳历年; 夏历的元旦与阴历年( 春节) 。由于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铭刻于中国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之中,孕育了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念,确立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坐标,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故事,所以,在通常意义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正月初一夏历元旦为春节、阴历年。
在所有我国传统节日礼俗当中,最为广泛,最为重视,最为隆重的节日便是春节。由于春节处于“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合一”之际,春节象征着新年的起点,蕴含着崭新的希望,昭示着美好的未来,意味着万物萌生,展现着万象更新,盼望着春暖花开,想象着秋实硕硕。在历经万象凋零的悠长寒冬,当春节带着充满生机的暖风纤纤细步到来之际,上至王臣下至黎民无不洋溢着欢愉喜悦之情,载歌载舞地迎接庆祝这一隆重节日。春节源于我国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浓缩着我国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影像,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着广大民众追求和谐幸福的愿望,孕育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基因,承载着中国社会发展前后相继的深邃政治社会学意蕴。
二、春节承载的政治社会话语
春节的影响力及其附加意义是其他的传统节日或礼俗所无法比拟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更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主流社会文化传播、强化与再生载体,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万象形态,诉说着整体社会变迁的故事,承担着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
1. 春节展现着“敬畏天命”的天人政治社会观。天命观源于殷周之际,据《尚书》记载: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周公也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孔子对自己讲“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 ”,应“畏天命”。汉代大儒董仲舒发展了殷周天命观,他说: “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 《春秋繁露·尧舜汤武》)”“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系统阐述“天人合一”理论。古人认为,天命是上天的命令,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与规律,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人命人道应本于天命天道。天掌控天地四时之运转,孕育人间最高“道德律令”,关乎社稷王权之安危,支配天下黎民之命运。天与人休戚与共,人对天充满了无尽敬畏之情。“敬”、“畏”、“顺”及“承”天命便成为和谐天人关系基本原则,这种天人政治社会观为现实经验世界确立起先验的规范法则。由于君王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君王就成为天在人世间的人格化,王命便是天命的最高体现。[2]世俗世界中唯一有资格与天沟通的人便是君主。每值春节之时,皇帝将会带来群臣代表天下黎民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与天沟通,向天祈福,祈求社稷永固、风调雨顺及国泰民安! 由于祭天是天子的特权,黎民百姓不得染指,民间没有祭天的资格,但广大黎民同样敬畏天,祈求天的庇佑。对家庭而言,守在锅灶旁,掌一家祸福的灶神却是沟通家家户户同天的媒介。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位家庭守护神兼监察官的灶神都要上天述职。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送灶神仪式来取悦于灶神,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的春节展演着敬重上天的仪式,强化着天人合一的政治社会意识。
2. 春节展演着“祖先崇拜”的孝道政治社会观。祖先崇拜的原初本源仍与敬畏上天密切相关。在殷商时代,殷人认为过世的祖先灵魂依然存在,且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降祸延福于子孙后代;周人则深信祖先的灵魂可配乎天,有降祸赐福的能力。周人周公深入思索殷亡的经验教训,提出“唯命不予常( 《周书·康诰》) ”的观点,深信天高深叵测,其意旨捉摸不定,谁将得到天的护佑?天唯德是选。先王曾获得过上天佑助的有德之人,后世之人应“尊天敬德”,藉借祭祖仪式来崇敬祖先并效承先人的德行,以祈求自己先祖向天请命福佑后世子孙。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体,肉体具有物质形态的有限性,而灵魂则呈现精神形态的永恒性。若人一旦死亡,肉体便转化于土壤,回复于物质世界,灵魂则脱离肉体,飘游于“阴间世界”。在大众观念中,已逝的祖先不过以无形形态依然存活于阴间世界,想象的阴界与现实的阳界具有同构性,阴界的亡魂仍过着人世间的生活,但日常生活之维持须阳世子孙供奉。子孙以崇拜及祭祀施惠于过世祖先,从而赢得祖先保佑自己的回报,否则便会招致祖先的惩罚。对故去祖先的敬畏与崇拜,自然会强化年长者的威望,衍生出孝道政治社会观。祭祀之礼本身即为孝道之环节,是孝思的体现,樊迟问孝于孔子,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祭祀之礼更赋予教孝宣德化人之功用,“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故曰丧祭之礼明,则民孝矣。( 《大戴礼记·戴德》) ”曾子曰: “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祭拜祖先传播着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发挥着孝道在加强家族意识及其整合社会的政治社会功能。春节之际,历代帝王会在太庙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追忆祖先丰功伟绩,祈求先祖庇护佑助,宣扬“以孝制天下”儒家政治理念; 名门望族集合族众在祖庙宗祠里祭拜祖先,祈福避祸; 普通百姓会带上酒菜、纸钱及鞭炮等祭品到已逝先辈坟前祭拜。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持续展演着祭祀祖先的活动,传递着孝道政治社会观。
3. 春节强化着“等级有序”的礼义政治社会观。等级差别是自然法则,更是社会建构规范,没有等级,自然万物必将失序,天下就会大乱,社会生活会不得安宁。孟子曰: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荀子曰: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 ‘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 ”等级尊卑是上天预定的规律,宇宙间万物皆得遵循,否则造成天下纷争,乱象丛生,民众穷苦潦倒的局面。为顺应天数,避免灾难,世俗世界的先王便制订礼义制度将社会成员区分为贫富贵贱上下不同等级以使其互相协同,形成社会秩序,这便是蓄养天下的根本。礼义成为社会伦理基本规范,使人类社会各有差等,各按其分,和谐共进。荀子曰: “……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荀子·非相》)”“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 曰: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礼论》) ”礼义制度保障社会生活和谐有序,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春节的各种礼俗是强化传统礼教思想的重要平台,譬如由于各家社会地位差异,“过小年”的时间各不相同,通常的礼俗是“官三民四僧道五”,也就是说,凡是取得功名的家庭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只能在二十四日,僧人道士是二十五日过小年。再例如,初一拜年的次序是依血缘关系由里向外,按辈份高低从上到下。所以,春节强化着人们的礼教政治社会观,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达至良治的功能。
4. 春节体现着“仁爱和睦”的伦理政治社会观。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制农耕社会,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出“仁爱和睦”的伦理政治社会观。[3] “仁爱和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渗透于整个社会,内化于个体成员内心,规约着人们的行为。在奠基于血缘宗法基础上中国传统社会中,“仁”的基本内涵为有差等的爱人,这种爱不是等量给予的,而是以血缘为核心递减性向外差序扩展开来。据《论语·颜渊》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后人对孔子仁者爱人思想进一步阐发: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 ”将仁爱置于家庭内部,“孝悌”便是仁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孝悌成为处理家庭内部父子、兄弟关系的道德规范,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促进着家庭关系和睦,巩固着社会稳定的基础。走出家庭之外,仁爱就体现为“忠恕”,其基本内涵是诚实待人、大度容人与克己忍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仁爱精神的人就能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倘若人人具有忠恕仁爱之心,人类社会就会和谐有序,正气浩然! 春节期间的活动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尊奉的“仁爱和睦”的伦理政治社会观,这种传统伦理观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调节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着家庭和睦,保障着社会和谐。春节每个人都在家过年,给老人买礼物,给孩子“压岁钱”,父慈子孝,笑语阵阵; 初一拜年,本着仁爱之心,尽弃前嫌,消融隔阂,互尊互敬,其乐融融; 初二后走亲访友,本着忠恕之义,相互拜访,礼尚往来,扶持共进,情义淳淳; 春节期间上演的各种娱乐演出不断宣扬着仁爱和睦的政治社会伦理。
春节是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庆祝过去、祈福未来的狂欢节,更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共同体”精神、增进家庭和睦、发挥社会认同、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具有一系列重要政治社会功能。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春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明确传统春节文化的政治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经济社会变迁,创造性地传承我国优秀春节文化。(注释略)
《三农之声》北京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2023年7月24日,“弦动我心,记忆留夏”音乐游乐场2023暑期音乐<[详情]
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黄海之滨,是新兴的一座港口城市,地理位臵优越,海、山、古、林兼备;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详情]
一、诗词文化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诗词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传统文化宝库<[详情]
《三农之声》山东济南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近日,“行走花间•第四届长河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济南市隆重举行。邯<[详情]
《三农之声》山东济南讯(马晓康 周念)春夏之交的泉城,到处洋溢着诗意、澎湃着诗情。5月7日晚,由北京长河文丛<[详情]
老外交官李健生先生近日听闻几地有医护人员累倒在岗位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特吟: 医护,可爰的人 作者/李健<[详情]
文图/曹子清 2022年11月30日,全国人民爱戴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因患白血病不幸逝世,听到这个噩耗<[详情]
韩军,女,1960年出生。山东日照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自幼热爱绘画,师从当代著名书画家田世增老先<[详情]
文/唐平 魏建文 宋崇武 有人说这个老战士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说什么什么厂长给了他第三次生命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