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乡村新农

乡村新农

山西:培育高素质农民 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07 22:55 |编辑:三农之声|

沁县农广校精心耕耘桑田致力培育人才

  近年来,沁县农广校每年培育职业农民400多人,占全县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是职业农民培育的主渠道、主力军;结合扶贫产业每年开展各类培育50多次,参训农民达4000多人次;每年招收中专生50多人,扎实开展了学历教育工作。

  根据沁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沁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办法〉的通知》,确立了沁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职业农民认定的承办机构,自认定开展以来,累计认定初级职业农民1643人。2020年1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十佳农民”评选活动,当选的10人每年可享受县里2400元的特殊人才津贴。通过培训、跟踪服务、认定在沁县发展了羊肚菌、双孢菇、辣椒种植,壮大了养猪、养羊、谷子、高粱等产业。初步统计,通过培训农民平均增收20%,高素质农民带动贫困户6000余户,户均增收2600多元。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20年新申请开设了食用菌、药材培育、尖椒种植项目,增加实地参观、田间操作和农业生产等实践课程,“课堂理论+基地参观”使培训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近三年培训内容涵盖蜜蜂、生猪养殖和高粱、中药材、蘑菇、葡萄、尖椒、核桃、蔬菜、食用菌种植等符合农民生产活动所需、体现区域发展特色的课程,为产业扶贫注入了强劲动力。沁县农广校围绕农民生产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搞培训。通过调查研究,沁县玉米着重解决种得早、收得早、春旱、小地老虎易发和运用除草剂等问题。谷子着重解决轮作倒茬,精细耕作,种子拌种,谷老(白发病)等问题,通过培训讲解,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农广校把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有机结合,为沁县农业生产、农村发展、脱贫攻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屯留区农广校

  充分“结合”实际 注重培训实效

  屯留区农广校以培训小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通过教学改革,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结合培育对象数据库,甄别培训对象分类建班。实践证明:招收同类别学员,可以根据培训需求、知识层次进行同一门类、深度进行统一培训,对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2、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规划教学时间、方式及内容。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充分考虑农民学习要求,集中在农闲较短时间内,坚持“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进行培训。实践证明:灵活组织培训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做法,提高了教学实用性和学员的学习兴趣。

  3、结合组建专家团队,夯实教育培训基础。屯留农广校筛选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能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行业专家组成教师队伍,并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让他们参加培训,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乡土专家到培训班交流经验,以增强参训学员的信心。实践证明:培训老师的自身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

  4、结合各种项目资源,提升培训效果。屯留农广校和科教科、植保站、技术站的项目捆绑联合办学,利用组织部巡回党课对学员分片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培育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农业生产技术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等,让农民足不出户学到知识。实践证明:线上学习和联合办学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5、结合后期跟踪,推进服务能力提升。建立服务档案,采取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受训学员的培训受益情况,联合培训老师和农委专家组成技术团队进行创业指导、技术指导和部门帮扶。实践证明:跟踪服务能了解学员动态、建议及培训后的创业就业情况等。

  祁县农广校

  创新培训模式 引领农民“深造”

  自2014年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来,祁县农广校致力于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截至2020年年底,共培育学员825名,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245名,专业技能服务型480名。在全县4873名学员中,先后认定290名学员为高素质农民。2019年及2020年新开展生产技能考核评价工作,通过培训、考核,评定技能等级,为195名学员颁发了生产技能等级证书。

  祁县农广校结合本县“粮、果、菜、牛”为主的产业结构,注重做好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骨干人员等的培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协同发展效果。在培训内容方面,围绕山西转型发展“六新”要求,增加有机旱作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植保无人机应用、场景销售、直播带货、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等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培训,并把“乡村振兴”“五地一产”改革政策作为政策解读的主要课程。同时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实效。采取集中授课、基地实训、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培训,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外地专家授课,带学员赴外省参观学习。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工作是农广校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建校以来,祁县农广校已培养2100余名中专生。2016年至今又陆续招收339名中专生。目前在校学生共236名。通过对农民开展学历教育,使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及农业专业知识,提升农民学历,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祁县农广校还整合、建立了图书资源库(晋中市仅有3家),服务农民参阅,提升服务质量,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发展农业的技术保障。

  盐湖区农广校

  搭建推广平台 科技进村入户

  经过实践,盐湖区农广校培育科技人才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打造典型,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增强服务新型经营主体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2、整合资源,加强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加强与中农乐公司的农技推广合作,充分发挥传统的“进果园”技术服务优势,通过“傻瓜式技术”和“保姆式服务”,培训农户千余人次。打通了农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3、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农业绿色高效技术。因地制宜遴选推介农业主推技术,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转化应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乡镇农技站,组织农技人员搞好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示范点建设工作,将农业新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

  4、强化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技员服务能力。组织公益性部门和经营性经营主体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各项技术培训,推进农民职业化,成为“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县乡两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轮训,提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5、优化资源,办好中职学历教育。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遴选优秀高素质农民和示范主体接受系统中职教育,提高中职教育学员质量。

  二、取得成效

  1、打造了一批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在全区建设了鑫中晟高芦丁槐米、绿碧源、舜耕农林等9个市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打造了中农乐、圣耕历山2个省级田间培训学校,培育了3840名示范主体,在三路里、上郭、金井、冯村等乡镇建设了5个新品种示范基地。通过对这些示范基地的资金扶持、宣传推广和科研合作,打造了全区新技术科研和广大农民培训学习的典型样板。

  2、壮大了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依托中农乐“线上”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带动盐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果品销售商和生鲜电商平台的农户参与到现代果业“全产业链”工程建设中,种植收益和经营收益同比分别增加了25%和30%,中农乐联合社被评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圣耕历山公司依托销售平台和田头市场,年销售农副产品1500吨,销售额达到1200万元,增加效益100万元,公司建设的田头市场被确定为全省十大田头市场之一。鑫中晟槐米合作社解决了双季槐芦丁含量不高的问题,培育出的高槐1号、高槐2号芦丁含量从15%提升到36%,产量增加,效益翻倍。

  3、推广了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全区确定了44个主导品种和19项主推技术,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促进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田,提高了广大农民选择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意识,推动了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4、培育了一批“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像“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杨良杰、“全国扶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雷茂端、省级田头交易市场经纪带头人郭勇革等。去年组织28名农业技术骨干分别赴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等进行学习。

  5、打造中职教育的优质生源和教学质量。通过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益农信社建设等项目的实施,遴选了一大批优秀高素质农民和示范主体成功转化为农广校中职教育学员,提高了中职教育学员质量。

注:本文转载自山西新闻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