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精博

三农精博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先进武器与兵法较量,其结局让很多人没想到

时间:2021-02-13 08:27 |编辑:三农之声|

640×443

 武器如此不对等,还能下决心抗美援朝,反映出新中国的领导人的巨大格局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军在朝鲜战场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进行了一番较量,如果仅战前双方实力的分析,且不计算双经济实力对比,两军武器装备实在差得太远,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可能没有国家会看好我们的军队会打败对方吧。

 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根据的,苏联红军在进攻东北日本军队时,就因为双方武器上的差异,曾经称雄一时的日本关东军顷刻土崩瓦解,武士道精神被绝对优势的苏军坦克机械化集群碾成了齑粉。

 新中国在抗美援朝之前,很多著名的将领也在担心这个问题,这样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武器的差距所吃的亏太大了,而且又是出国作战,大后方的支持力度可远远不如国内啊!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这场战争,是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对比优劣悬殊,极不对称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无论经济力量还是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中国和朝鲜的经济力量、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都处于悬殊的劣势状态。这是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特别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实行陆海空军联合的全方位的立体作战,而志愿军和人民军则基本上是以陆军为主体的地面作战,是以单一的陆军对陆海空三军,以平面对立体。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的新式武器和战争手段。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程度都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这不但决定了志愿军进行这场战争的长期性和极端困难性,而且决定了战争的极端残酷性。

 苏联在武器上的援助,也是在后期才慢慢补充上来的,很多兵种参加实战都是在这场战争中才开始的,如:空军、高炮、坦克等兵种。

 因此,新中国的领导人下的这个决心也是非常艰难的,毕竟新中国贫穷的状况摆在那里,这种压力是普通人所无法背负的。

2.jpg

 从战争的整个过程来分析,在彭总领导下的众将士,都是经过多年战争洗礼,在炮火中成长过来的,他们都具备了非常高的作战素养、顽强的作战精神和严格的纪律。原本动员复员的工作随即停了下来,这些老兵还得继续战斗。

 我记得我们村上一老头,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和我们一起放牛,就讲过抗美援朝的故事,他说:

“当我军开进朝鲜,遇到朝鲜军人时,朝鲜军人觉得很失望,‘就你们这样的武器,能打赢美国佬?’......”

 我一直以为是他杜撰的情节,他又没去过朝鲜怎么知道这些细节,后来他逝世之后,从他的遗物里翻出志愿军的奖章才知道,他真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只是因为没有文化,主动要求复员回来,而回到老家之后,没有跟任何人讲他参加过朝鲜战争。因为当年他是被抓壮丁抓走的,走的时候,他的儿子还没有满月,等他复员回来时,孙子已经可以放牛了。至于他跟着部队起义参加了解放军,又奔赴朝鲜作战,最后默默地回到家乡务农,他的事迹则鲜有人知。

3.jpg

 后来在阅读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有飞机没有?”一听说没有,这些被美军打得惊慌失措的北朝鲜散兵,一个劲儿地摇头。”证明这位老人没有说假话。

 不废话,分析我军如何在武器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取得战斗的胜利。

 在美国人还没确定我军是否参战的情况下,发动的第一次战役则有几个特点,保持突然性、隐蔽性,这样的计谋在1000多年前,咱们的祖已经将此计运用得非常娴熟,被称为“暗度陈仓”。因为我军的指挥员深知有可为,有可不为的道理,绝对不硬拼。

 这次暗度陈仓的要求不被敌军发现,对相应的目标实现合围全歼,或者提前埋伏占领有利地形,等敌人进入包围圈后进行围歼,这可不比在国内,实现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保证不被发现?天上有美国人的飞机整天在搜索,因此只能晚上行军,也不能生火做饭,因为做饭的炊烟会暴露目标,换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想都不敢想,根本不会去执行,但是人民志愿军做到了。

 而且在行军期间关闭了电台,上下级无法联系,完全是依靠各部自觉执行战斗纪律。

 在这个阶段,志愿军第一一八师全歼南朝鲜军第六师第二团第三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取得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第一个歼灭战斗的胜利。

 云山之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以劣势装备严重打击了美军的成功战例。这次战斗打败美国王牌美骑兵师八团,歼灭南朝鲜军第一师第一部,一共歼灭敌军2046名,其中歼灭美军1840名,还缴获了4架飞机,击毁和缴获28辆坦克,116辆汽车、和其他枪支弹药。

4.jpg

 不过在黄草岭阻击战中,也暴露了自家的短板,寒冷、饥饿弹药不足,任何企图向阻击阵地上运送物资的企图都没有成功。士兵们在进入阵地前,只吃过一顿米饭,还是高粱做的,然后就没有一粒粮食供应上来,别说没饭吃,连水都没得喝。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后勤供应能力不足。全是依靠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的支撑,才完成的上级要求的阻击时间。

 旗开得胜之后,我军在第二次战役打得更加积极主动,将运动战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诱敌深入这样的战术,当年红军在井冈山就开始使用了,所以在这次战斗中运用起来轻车熟路,连续作战49天,消灭敌人3.6万余人,其中美军被消灭2.4万余人,一举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让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成为一句国际笑话,彻底粉碎了美国想占领全朝鲜的企图,迫使其由疯狂进攻转为狼狈撤退,有力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同时帮助北朝鲜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大部领土,和三八线以南的延安半岛和瓮津半岛,将朝鲜战局不利形势扭转,为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这这一场,也超出了当初的战役预想。

 在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虽在清川江以北予进攻的美第八集团军以打击,使美第八集团军向清川江一线作了退缩,但并没有改变“联合国军”向中朝边境全面进攻的形势,志愿军在朝鲜还没有根本解决站稳脚跟问题。而此时美国军政当局和“联合国军”总部对志愿军的参战兵力和意图均处于一种茫然状态。并不清楚有多少志愿军参战,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而第一次战役也没有改变战场形势,也没有从根本解决志愿军站稳脚跟问题。

5.jpg

 因此马上发动第二次战役,想从根本改变朝鲜战局。同时利用美国军政当局战略上的判断错误和麦克阿瑟的骄狂心理,将计就计,扩大其错觉,造成战略和战役上的突然性。

 麦克阿瑟缓过神来,开始进行试探进攻开始,志愿军后撤,并一路丢了很多武器,开始诱敌深入。西线节节阻击,故意示弱,骄纵敌军,诱敌深入,与战国时期孙膑减灶之法,诱使庞涓进入包围圈的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线也以小部分兵力在黄草岭以北地区进行阻击,使美陆战第一师向长津湖方向推进的速度降下来,主力则隐蔽后撤到预定地区休整,以逸待劳。

“联合国军”果然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认为:志愿军是“怯战退走”,是溃逃,原因就是志愿军没有得到很好的补给,朝鲜半岛寒冷的天气就是他们撤退的主要原因。

 因此。东、西线美军全线放胆向北推进,很快美军全部到达志愿军预定的总攻开始线,进入了志愿军的既设战场。美第七师第十七团进至鸭绿江边的惠山镇,这是美军到达中朝边境的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部队。麦克阿瑟立即为此给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发电祝贺。此时,完全被志愿军诱敌深入的行动所迷惑,美国政府也以为志愿军在战场惨败,批准了麦克阿瑟全力以赴发起进攻,占领全朝鲜。

 时机成熟,东西两线突然发起攻击,打得美军不知所措,不仅麦克阿瑟被打蒙了,打傻了,而且美国军政当局也被打蒙了,打傻了。

 抄美军的后路,志愿军再一次实施穿插包围和分割包围的战术,进行反击,反击开始后,西线志愿军首先选择美第八集团军战役布势上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包围歼灭其进攻右翼战斗力较弱的南朝鲜第二军团两个师,打开缺口,集中第三十八、第四十二两个军,同时多路迂回到美第八集团军侧后,切断了美第九军南撤退路,以价川、军隅里为中心的清川江南北地区,包围美第九军主力美第二、第二十五师和土耳其旅;东线部队则突然分割包围美陆战第一师大部和美第七师1个多团,切断了美军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动摇了“联合国军”整个进攻布势,在东、西两线都造成了歼敌的有利态势。东线志愿军提前在第九兵团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部署了好几道阻击阵地,美陆战第一师突出长津湖地区包围南逃后,每一步都受到我军阻截。最终歼灭性打击美第二师、第七师、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土耳其旅,并且给美第二十五师以重创。

 西线重创美第九军于清川江南北地区,当发现已撤到平壤及东、西一线布防的美军决心动摇,赶紧抓住这一时机,组织志愿军西线部队向平壤追击,待美军从平壤南撤后,又组织志愿军西线部队全线向三八线攻进。东线追击予美第十军指挥的部队惨痛打击,美第十军指挥的部队最后由其海军军舰接应从海上撤逃,从而使志愿军整个战役取得了大大超出预想的胜利。

 经过这次战役,进一步证明,志愿军虽然武器装备与美军相比强弱悬殊,给作战造成很多困难,但仍然可以同美军作战,并且可以取得作战的胜利,把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以南。

 我军为胜利付出的代价

 由于美军具有强大的空中优势,掌握着整个战场的制空权,我军空军支援作战几乎为〇,对空作战武器的数量几乎忽略不计,志愿军仅有1个高炮团,加在一起才36门高炮,一个军里总共只有十几挺高射机枪。

6.jpg

 即使到了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所拥有的中、小高炮不超过800门。因为这样,美国人的空军才有恃无恐,不但攻击固定目标、运输车辆,连单个行人都不放过,所以才出现其飞机因追逐攻击目标的时候,因为飞行高度过低而撞山或高压电线而炸毁。

 也因为如此,志愿军无法在白天行动,除了在同“联合国军”部队作战形成胶着状态,美机怕伤自己的情况下才会白天行动。大部分运动、作战和运输活动都在夜间进行,或不利于飞机活动的气象恶劣的白天进行。

 这样,作战能力的充分发挥受到极大地限制,打仗只能在夜间进攻在白天只能被动防守,在白天无法调动纵深部队发展战果,许多战机都眼巴巴的丢了,我军擅长夜战,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谁不想在大白天行军,谁不想走大路。

 志愿军作战物资补给,北朝鲜根本不能提供,几乎全部从中国境内运输过去。运输手段仅限于陆路的火车和汽车,海上和空中运输工具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使是运输汽车,其数量也是严重不足,当时的新中国还不能制造汽车,只能从苏联购买。

 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后勤部门总共只有700辆运输汽车,到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总共也只有3000辆左右,到了双方进行阵地战时期,汽车数量才有了明显增加。 更为糟糕的是,在美国空军狂轰滥炸下,铁路、公路运输车辆只能在夜间进行,且需要把灯关上才能。而且道路和车辆都遭到美国空军严重破。使运动战阶段志愿军汽车损失率达到了50%,运输作战物资往向前线过程中,因美空军轰炸的损失达到30%-40%。如此低下的运输效率,堆积如山的国内物资,运输到前线的数量远远达不到作战需要,在前三次战役只能保证25%物资运到前线,弹药只能做到重点补给,运动作战中跟进保障则更加困难。

7.jpg

 特别是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美军集中参加朝鲜战争空军和海军80%的飞机实施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目标的“绞杀战”,平壤以北“三角地区”铁路曾经在4个月内,80%的时间都无法通车。而导致志愿军第一线部队已发生粮荒,二线部队只能靠野菜充饥。

 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伤亡,70%~80%为美军火炮所致,7%~8%为美军飞机所致。一场仗下来部队大量减员,异乡作战无法快速补充,影响持续战斗力量,不利于长期作战,我们讲得后劲不足,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中央军委才采取轮番作战方针解决这个问题。而后来的坑道战术的应用才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敌人飞机和火炮炸死。

 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也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解决的,所以为什么只能将敌人赶回三八线以内,而无法将美国人彻底赶下海,因为随着战线越往南推移,对后勤的依赖程度越大,即使是在后续在苏联的支持下,武器装备有所改善,也很难实现。当然,随着我军坑道战术的使用,敌人炮火的杀伤力已经大幅度地下降,所以,他们再想打过三八线也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更重要的是,在达成作战目标时,会大打折扣,运动战阶段,志愿军实施战役包围多数是成功的。特别是第三次战役之后,双方战线交叉在一起,志愿军想要实施战役包围,必须先实施突破才能穿插。由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突破时火力太弱,很多时候突破不够顺利,好不容易突破之后,想包围的敌军主力早已跑掉,有时尽管突破较顺利,等到迂回部队徒步跑到迂回终点时,敌军依其摩托化和机械化装备也已可以从容跑掉。

 朝鲜战场志愿军运动战阶段的作战实践表明,对南朝鲜这样的军队,达成战役战术包围后,基本可以做到成建制的歼灭。而对美军,即使达成战役战术包围,也很难将其大部歼灭。这也是由于志愿军的攻击火力太弱,无法有效打击对方的原因。东线的砥平里作战的结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联合国军”在遭到包围或到打击后,依靠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强大的火力,可以组织快速撤退。志愿军的两条腿根本跑不过对手,除非是交通路线被提前破坏,否则只能消灭“联合国军”担任阻击的一小股部队。

 志愿军装备落后,别说技术人员力量较少,估计认得字的都不多,除了专门的汽车驾驶员外,掌握汽车驾驶技术的战士极少极少,至于坦克驾驶技术,基本上没有人会,因此,战役缴获的车辆物资等,来不及搬走就被美军飞机摧毁,很难做到以战养战。

 我的总结

 前两次战役证明美国军队也不是不能战胜的,随着战争的进行,双方都认为无法彻底将对手从朝鲜半岛撵出去,只能和谈。

 后来再回顾这一仗能不能打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证明我们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敌人,但凭着中国人民的智慧,本着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路,还是能够把敌人打退,把美帝国主义打回到三八线附近。

 现代社会“唯武器论”肯定不行,但没有先进的武器也绝对不行,如果武器跟不上,完成同样的任务,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至少我认为在朝鲜战场上,如果当年我军武器装备上与美国差距不是那么大的话,过程应该会好一些,时间会更短一些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