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观察

三农观察

冯骥才:别再祸害农村

时间:2020-10-25 00:50 |编辑:三农之声|

  在中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很多文化古城和历史街区业已消失,而且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甚至很多村落也被推平重建,纳进了城镇的范畴。

  村落的消失不仅仅是历史建筑的拆除,更是很多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高度警惕,以至于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感叹:别再祸害农村。

580×470

  农村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它与农业农民问题密不可分,与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是中国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大课题,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矛盾交织的难点。

  笔者想通过此文,对农村问题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与大家一道探讨,并提出一些或许不太成熟的意见建议。

580×356

  农村的消失:文明跃迁的必然结果

  农村消失是农业文明跃迁为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城市是工业的载体,而工业的发展也会助推城市的扩张。可以这么说,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说,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就不可避免的走城镇化道路,农村消失,是这个文明跃迁的必然结果。

580×346

  那么,我们能为了保住既有农村规模而放弃这种文明跃迁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近代中国已经流过太多血泪,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历史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刀枪自卫的文明是脆弱的,此结论不因文明强大的软实力和影响力而更移。

  所以说,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农村消失的总体趋势不会变。因民俗文化的传承而简单否定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因噎废食,是包括学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580×380

  农业的困局:农业现代化的障碍与得失

  在中国农村,土地不单单是种植庄稼的沃土,也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虽然纯粹的小农经济已然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但仍然极少有农民愿意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因为他们把土地当做最后的保障和退路。而且中国各地的耕地条件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多的丘陵地形。

  综上,在中国,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似乎是很难实现的,缺乏土地政策上的支持和配套的农业科技。然而,规模化又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下的农村经济体制下,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去除。

580×298

  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倘若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了,那么剩余劳动力怎么办?事实上,还是需要城镇化和工业化去消化解决。

  既然农村人口大幅流向城镇,我们保存下来的农村还剩下什么?一栋栋无人居住的传统民居能够代表民俗文化吗?当然不能,人才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发展载体。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得失,需要我们的认真考量。

580×382

  农民的选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落差与诱惑

  笔者在前文中论述了农村消失的必然趋势和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得失,以期说明当下农村问题的部分成因和相对弱势地位。

  事实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与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密不可分,尤其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质上是农村哺育城市的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政策让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国家实力和影响力迈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是无可争议的成功政策,尽快其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引发了一些问题。

580×318

  城乡二元结构是什么?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在相对分离情况下的并存。城市里有什么?丰富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充裕的医疗教育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等等。而这些,是农民向往而农村没有的。

  在这种落差冲击下,农民能够抵制住成为城镇人的诱惑吗?能够发挥保护农村历史建筑、传承民俗文化的主体作用吗?当然不可能,他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580×363

  古村旅游:商业运作下的文化空心

  引入资本,通过商业运作实现文化与资本的双赢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事实上,这一模式已然被广泛实践:古村旅游。但是,当下的古村旅游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商业运作下的资本升值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不能很好的融合。

  有的古村旅游模式是这样的:把几个古村围起来,在村口设置售票亭,村里搞几个农家院就完了。后来游客们发现,这种古村与普通的农家院似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自然风光还不如很多景区,与其在此消磨时光不如去景区旅游呀,说好的民俗文化呢?

580×333

  还有古村旅游模式是这样的:对古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保留一部分古建筑的同时兴建旅馆、特色小吃、商业街,主要利用游客的消费而非门票来实现盈利。后来农民发现,这还种什么地搞什么民俗文化呀,不如租个店面做买卖挣钱。

  于是好好的古村旅游变成了商业消费平台,搞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依然缺乏实际载体。

580×315

  新农村建设:曾经的努力、当下的工作与未来的展望

  我们要认识到,城镇化必有其极限,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并不是金科玉律。

  中国的城镇化极限是需要各界认真思考,深刻研究的,找到这个平衡点,我们可以避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资源浪费,提前做好规划计划,让城镇化进程得以软着陆,也可以确定适宜保留的农村总体规模。

  城镇化的总体趋势不可阻挡,但城镇化与古村保护和农村发展可以统筹安排,一城一策,充分保护各地特色古村和传统民俗文化。尤其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是城镇化的红线,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路径方法,既传承民俗保留乡愁,又能解决农民的需求,并实现资本的升值。

580×310

  曾经的努力。自2000年以来,各届领导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改革方案,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遏制了粗放发展破坏古村的势头,为农村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比如05年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06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7年的发展现代农业,08年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10年的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15年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等等。

580×347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国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国家和社会各界已经用一系列的实际行动在推进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落实着古村保护与民俗传承的要求。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当下我们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保留住农村的历史和乡愁。我相信在未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文化自觉的觉醒,农村建设发展会是一个更重要的历史课题,传承和保护会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人再去祸害农村。

注:本文转载自百姓中国周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