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正是一年暑伏的最高温时节。然而在燕山深处的河北迁西县东莲花院乡的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区域,则是气候凉爽,花果飘香。这个依托该乡八个行政村打造的项目通过百果山林休闲体验区、浅山伴水健康养生区、记忆乡居村社服务区、生态环境涵养区的建设,形成了梨花坡富贵牡丹产业园、五海猕猴桃庄园、董庄子杂粮基地、马家沟民俗文化园、马家沟大枣基地、黄岩食用菌产业园、黄岩百果庄园、松山峪森林公园、莲花院颐养园、玉泉农庄等10个生态园区,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生态优美、产业兴旺、村庄整洁、百姓富足的高质量发展基地。仅仅创建3年就引来了数十万游客到此参观考察和休闲度假。由于项目建设进展迅速,效果突出,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河北省唯一一家国家田园综合体。
通过山场治理,迁西板栗树漫山遍野。李少华摄
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成功,仅仅是迁西县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缩影。在最近一个发展阶段中,该县全面开展对山水林田湖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无论是区域绿化、水源涵养、村庄环境治理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前列。最近被河北省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申报单位。
让山场绿树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迁西县是河北唐山唯一的纯山区县,有着“七山二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地貌,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属于华北京津冀区域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天津三分之二、唐山四分之三的引用水源来自迁西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这两大水库。所以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无序开荒和矿产滥采、水库养殖等,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山体啃噬、河流污染、村庄面貌落后等犹如一道道锁链,直接束缚了迁西持续发展手脚。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后,迁西党政决策者痛定思痛,一致认为:生态环境是一个区域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没了这个基础,不管后续做出多少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随时倒塌的空中楼阁。于是他们决心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山、水、人居等方面下足功夫,力求让全县生态环境实现脱胎换骨的根本好转。
迁西百分之七十的国土面积是山,兴山无疑有着决定性作用。但“山”字文章如何做?迁西县果断摒弃过去 “开山开田、垦山种粮”的山区生产模式,而是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国首创了“围山转”治山植果模式,致力实现山绿民富。“围山转”就是在25度以下的荒坡,按3至4米的行距,沿等高线,开挖成1米深和1米宽、回填后呈2米宽的环山水平梯田,而后在水平梯田里种植板栗树。迁西历届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广大果农开挖了总长度可以绕地球一周半的“围山转”造林工程,截止2019年末,全县仅仅板栗栽植面积就达75万亩、5000万株。
迁西群众采收板栗。李少华摄
“这种大规模的山场绿化,首先是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通过160万亩荒山实现了全覆盖性绿化,迁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3.2%,居全省第二位。一举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现状,形成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雨后山间挂清泉”的生态景观,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紧接着带来的是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迁西优质板栗常年产量由过去的4千吨左右上升到8万吨,获得了中国板栗之乡的地理标志,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栗农人均增收达到4000多元。真正实现了让山场既长出了树叶,也长出了钞票。可谓一举两得。迁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立新这样介绍说。
让河湖水源既惠家乡也惠他乡
“白鹭又跳舞了?这就到现场!”7月27日,迁西县摄影协会会长王爱军收到“鸟讯”,扛上器材就往滦河带状生态公园赶……公园里,上千只白鹭正在翩翩起舞。王爱军说,“成群的白鹭从春暖花开的时候就飞到了迁西,在公园里徘徊了整个夏季。
白鹭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是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会吸引它们到来。”王爱军说,“近几年,来我们迁西的鸟类越来越多,河道周围成了摄影爱好者的福地。”
通过河湖治理,迁西成为国家一级水源地。李少华摄
迁西的水体环境不仅仅是关系到迁西,而是整个唐山和多半个天津。因为在80年代中期进行的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工程,每年从迁西境内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跨流域调水总量接近20亿立方米。这可是维系津唐两地上千万人民生命源泉之命门。因此维护水源环境是一项既惠家乡也惠他乡的政治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
在大局面前,迁西人勇于做出自我牺牲。早年进行水库大坝建设,迁西滦河沿岸上万亩土地被水库淹没,靠土地谋生的群众只好依托水库搞起了水产养殖,这样一直延续了接近40年,可到2016年,天津有关部门反映,引滦入津的水体有变坏趋势,迁西人民忍疼割爱,启动了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工作,渔民们流着眼泪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清理网箱4万多个,减少库鱼养殖 4.2万公斤。不仅以潘家口水库为中心,划定了400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还结合境内6条河流和84座水库全面落实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健全完善河长名单公告、河库信息共享等机制制度8项,让河湖管理走入规范化轨道。
在全面实施河湖生态管理的同时,影响水源环境的岸上管理也在坚定不移的推进中。迁西是矿业大县,过去年产铁矿石达到1000万吨左右,而洗选铁矿必然要污染水源。随着新发展理念的强化,迁西决策者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持水源环境,在最近5年间,全县共拆除铁矿、采砂、畜牧水产养殖类企业上千家,每年可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百万吨,并建设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厂20座、工业污水处理厂两家。通过这种成建制、成系统的污染源消除,使得占京津冀三省市年地表径流量十分之一的境内六大河流水质一律达标,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佳水源地。
让村庄美景既稳民心也留客心
7月下旬,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地处迁西大黑汀水库旁的栗香湖特色小镇的生意依然火爆。在迁西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两大决策的推动下,这处以房车露营、木屋住宿、乘船游湖、绿道徒步观光、山货市场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为依托的小镇,以其优美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带着一家在此度假的北京游客李尚东对记者说:“到迁西度假,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不仅生态环境非常优美,而且乡村人居环境也非常出色,有一种从细胞上美起的感觉。”
迁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锦山对记者说:“在我们贫困山区,农村空心现象比较严重,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当地产业不够发达,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使得农民被迫外出务工。一个是村庄人居环境落后,不适合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居住。我们迁西这种情况则基本没有出现,其原因在于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让农民群众人均收益超过4000元的基础上,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狠抓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整个区域从细胞上美起,让村庄的生态美景起到既稳民心也留住客心的作用。”
通过集中整治的村庄新颜。李少华摄
负责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县农业农村局长李印华对记者说:“全国各地农村环境整治都是老大难问题,这个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农村基础设施很落后,一个是农村人垃圾乱扔、污水乱流、物件乱放等不良习惯难改变。我们就针对这两个方面下工夫。”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驻村督导,县财政安排专门资金直接扶助各村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整治环境,县主要领导带队每半个月对各村人居环境开展一次拉网式检查评比并奖优罚劣,一年来,全县共为400多个村庄补齐了基础设施,清理出农村垃圾达十万多吨,拆除私搭乱建6万多平,让乡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变。一方面利用智慧迁西综合指挥系统,有效发挥了“天眼”监督管理作用,对全县所有乡村实施全天候监控,让所有乡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流、物件乱放等不良行为都处于监控之中,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1500多件各类环境问题被系统曝光和处理之后,全县农村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被彻底扭转,村庄生态环境一跃跨入全省前列。
大黑汀水库旁的生态美景。李少华摄
“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看似损失很大,投入很多,但它却是打牢了生态底色,为迁西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增加发展后劲很是有用”。迁西县委书记李建忠告诉记者,坚持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战略定力,不能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区域吸引优势资本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全域旅游发展迅速,去年以来全县17个乡镇均有投资5000万以上的旅游项目谋划实施,12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文旅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投资总量达百亿。其中还乡河恋乡小镇、云天漫步小镇等已经开工建设。全县在原有两家4A级景区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两家,明年还有两家进入国家评审程序。在这些新项目的推动下,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92万人,实现整合旅游收入71.3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83%和197%。(经济日报记者宋美倩 通讯员 李艳辉)
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引来无数游客。李少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