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内黄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开拓奋进,“三农”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共内黄县委书记王建国围绕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谈了见解:
问:内黄县作为一个传统农区县,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建国: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东部,冀豫鲁三省交界处,辖10镇7乡、53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4万人,耕地面积10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是内黄县的主要优势产业。
近年来,内黄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三农”基础地位不动摇,围绕“三链同构”“四优四化”目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了果蔬城销售平台、农博园科技推广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平台、电商服务平台、规模化种植基地“四平台一基地”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温棚瓜菜、尖椒、林果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0余万亩,年产量280万吨,总产值46亿元,其中设施蔬菜20万亩、尖椒30万亩、露地菜1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内黄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红枣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尖椒之乡、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荣誉称号。、
(田贵习 摄)
问:内黄县在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王建国:按照“突出优势、完善链条、提升品质、促进增收”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了“四平台一基地”完整产业链,形成了现代农业“内黄模式”。
一是构建果蔬城销售平台,推动小农户连通大市场。把市场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围绕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卖难等问题,积极采取定点招商、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建设了投资20亿元的果蔬城项目,把田间地头与消费终端有效联结起来,实现“小农户”连通“大市场”,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4.5万平方米气调保鲜库、4.5万平方米冷库、13万平方米冷链物流区,实现“反季节、错季节”销售,使内黄农产品身价倍增。坚持“以商促农、农商联动”,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与全县113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广订单生产、统一销售,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提高种植的针对性和产品的市场议价权。目前果蔬城累计销售农产品224万吨,交易额达45.5亿元,群众增收更稳定、产业发展更持续。
二是建设农博园科技推广平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针对传统农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引进建设了投资5亿元的农业科技博览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新模式,最大限度把科技元素注入产业链,把先进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导入产业链,引导农民以新的理念进行生产,提高亩均效益,拓宽增收空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增强内黄果蔬的市场竞争力。农博园建园以来,累计引进新品种30多个,年育苗量2.1亿株,占全县总育苗量6亿株的1/3,与全县200余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带动发展新型钢架温棚1万余亩,实现设施农业的升级换代,全县农产品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
(张晓霞 摄)
三是打造农产品安全检测追溯平台,叫响质量安全品牌。坚持政府的事情政府做,投资2000万元,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17个乡镇全部建成监管站,全县1127家农业生产主体、132家农资经营企业、27家收贮企业、24家食品加工企业、34家“三品一标”单位全部纳入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推动农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向标准化、系统化发展,农产品不仅能够销得出,而且品质优、信誉好,叫响了“内黄菜、放心吃”的品牌。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2个,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15个、无公害农产品4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2015—2017年连续3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双创”工作会(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四是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推动内黄农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积极发展电商新业态,对接大市场,形成大循环,实现大流通。投资6000万元,建成电商产业园,实行“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农产品销售模式,与国内电商平台精准对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迅速提升了内黄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覆盖率。2019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3.2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通过打造电商服务平台,为全县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插上了翅膀,使内黄农产品走的更远、销路更广、效益更高。
五是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特色农业种植进行奖补,引导群众发展温棚瓜菜、优质尖椒、优质林果等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了高效设施农业7大片区、生态林果业3大片区、尖椒3大片区,基本构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坚持向改革要出路,以创新增活力,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新路径,推行大棚证抵押融资模式和农产品仓单质押模式,为规模化蔬菜大棚办理所有权证118个,给予扶持资金9300万元,为3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仓单质押,给予扶持资金66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全县农民合作社由2016年底的110余家,增至现在的1296家,增长10倍多;家庭农场达到357家,增长7倍,全县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
内黄县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四平台一基地”完整产业链,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为群众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全方位服务,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贫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了更多收益。内黄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90个贫困村、3.6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8%,于2019年顺利实现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晓霞 摄)
问:“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内黄县下一步是如何谋划推进的?
王建国: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必须牢牢抓住“三农”这一基本盘。全县上下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全面提升小康社会成色。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攻坚态势,紧盯剩余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目标,进一步强化工作力量,明确目标任务,细化保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同时,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前提下,谋划研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政策措施,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二是补齐基础环境短板,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着力补齐“三农”短板。以乡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推动环境整治向通道延伸、向街道延伸、向庭院延伸。完善农村垃圾处理配套设施,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处理,深化厕所革命,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下沉农村。大力实施农村坑塘沟渠水环境治理,加大国土绿化力度,强化农村环保治理,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是抓住产业发展根本,做强做大现代农业。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夯实“三农”工作基础。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充分发挥“四平台一基地”作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温棚瓜菜、优质尖椒等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依托农业资源和现代工业要素,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更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四是突出文化内涵引领,大力弘扬文明乡风。把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快镇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明创建向乡村延伸。把提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孝善之家、美丽庭院、最美枣乡人等评选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以主流思想文化占领群众的精神家园。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好用好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一约五会”,引导群众把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区分开来,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发挥内黄红色沙区、革命老区的优势,深入挖掘沙区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引导广大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五是提升组织治理效能,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方法、新举措、新路径,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全面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狠抓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建立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持续巩固提升乡镇纪委标准化建设成果,推动巡察村(社区)全覆盖,形成监督合力。紧盯脱贫攻坚、环保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民生领域,强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
为充分发挥专利导航效能,2024年12月3日-5日,2024年浙江省专利导航项目启动暨绿色领域湖州专<[详情]
近日,湖北省财政厅公布了2025年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县(市区)名单,其中来凤县被确定为开展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的<[详情]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2035<[详情]
近年来,略阳县紧紧围绕“六个美丽家园”的建设目标,深刻铭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守护秦岭的生态环<[详情]
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是生态环境部为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而设立的国家级试点项目,试点为期3<[详情]
浙江省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借助长三角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连续多年挺进全国百强县,堪当“共同富裕<[详情]
近日,健康示范县建设标准重磅发布,明确了以提升居民健康福祉为核心的建设目标与科学合理的建设原则,融合中医服<[详情]
《三农之声》广西南宁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7月13日,由国家科技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11届中国<[详情]
《三农之声》山西大同讯(白雁香)7月20日,以“诚信你我 天下大同”为主题的2023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合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