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聚焦2021年苏州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苏报记者 晓亮
智慧农业
试点培育5个智慧农业生产场景、5个智慧农业品牌、10个“智慧农村”示范村
田园乡村
建设85个特色精品乡村,新建500个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覆盖率超50%
助农增收
扶持农民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8000人
4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含)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0%
昨天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印发《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度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做好今年全市“三农”工作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推进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聚焦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意见》明确,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推进“三高一美”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全覆盖扫尾,对标国内最高水平,启动提档升级工程试点;新增高标准池塘5万亩,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稳定在3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70万头。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
《意见》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智慧农业国家级试点建设,试点培育5个智慧农业生产场景、5个智慧农业品牌、10个“智慧农村”示范村。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6%,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0%。新增农业园区面积10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58%,入园企业达到900家以上。强化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100家,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达到88%。全市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超过52亿元。累计建成共享农庄(乡村民宿)75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0条,各类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持续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7000万人次。累计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4个。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4%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负增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5%。切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聚焦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意见》提出,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建设85个特色精品乡村,新建500个特色康居乡村,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全部建成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覆盖率超过50%。推动9个首批特色精品示范区试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启动3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试点工作。实现市级特色精品乡村规划编制全覆盖。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评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0个示范镇和100个示范村。新改建农村公共厕所500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疏浚整治农村河道1000条。建成市级美丽庭院1280个。新建省级绿美村庄7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9.8%。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00公里“美丽农村路”,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行政村5G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88%,农村地区固定宽带接入速率实现值达到200Mbps。农村供水入户率稳定在100%。电子商务配送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市级美丽乡村健身公园不少于20个,市级农民体育基地不少于20个。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意见》提出,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在全市40个镇(街道)开展试点工作。完善镇级“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和村级“互联网+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100%。农村地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覆盖率100%。
聚焦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
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意见》提出,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保持在1.9:1之内。扶持农民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8000人。45岁以下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含)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0%。培养集聚姑苏乡土人才200名左右。探索开展适合农民转移就业的培训项目和专业(工种),培训农民1万人次左右,小农户农民培训占比达70%,培养本地户籍农业专业毕业生300人以上。
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异地发展导向,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国企、民企开展多样化合作。全市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1000万元。加大村企对接,持续开展“万企联万村”行动。加大对散乱、低效村级工业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清理腾退。
巩固拓展相对贫困群体致富奔小康成果,《意见》提出,启动新一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挂钩帮扶工作,继续落实薄弱村第一书记选派制度。
聚焦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意见》提出,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只增不减,总量不断增加。做强做优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累计规模达128亿元。全市农业保险深度达到0.6%。实施“三优三保”行动升级版,按需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
深化农村改革,《意见》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被撤并镇整治提升工作进行“回头看”。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加强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工建设10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建养老机构床位1000张。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不低于80%,乡村全科医生拥有量达标率达95%,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为充分发挥专利导航效能,2024年12月3日-5日,2024年浙江省专利导航项目启动暨绿色领域湖州专<[详情]
近日,湖北省财政厅公布了2025年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县(市区)名单,其中来凤县被确定为开展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的<[详情]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2035<[详情]
近年来,略阳县紧紧围绕“六个美丽家园”的建设目标,深刻铭记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守护秦岭的生态环<[详情]
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是生态环境部为协同推进“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而设立的国家级试点项目,试点为期3<[详情]
浙江省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借助长三角的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连续多年挺进全国百强县,堪当“共同富裕<[详情]
近日,健康示范县建设标准重磅发布,明确了以提升居民健康福祉为核心的建设目标与科学合理的建设原则,融合中医服<[详情]
《三农之声》广西南宁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7月13日,由国家科技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11届中国<[详情]
《三农之声》山西大同讯(白雁香)7月20日,以“诚信你我 天下大同”为主题的2023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合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