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代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坍塌,造成4辆汽车受损,4名群众受擦伤。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勘察判断,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坍塌原因为近期连续大雨所致。
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经多年反复维修的城墙保护性土体、砖体为何先于遗址本体严重损坏?距离遗址不足10米的多座非文物建筑是否影响遗址安全?城墙墙体汛期中已出现裂痕,主管部门是否依规编制并落实了应急预案?后续排险、修缮工作如何展开?这些问题均有待当地有关部门明确回答。
8月8日,西安明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约20米坍塌。(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追问一:城墙保护性土体、砖体为何先于遗址本体严重损坏?工程质量是否过关?
记者了解到,秦王府是明藩王府邸,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约600多年历史,2003年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专家组成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陈平表示,在此前的修复工程中,为保护裸露的明代夯土,在其外层加筑了保护性土体和外包砖。专家组现场勘察后判定,坍塌部分为原城墙遗址新筑保护性土体和东北侧外包砖砌体,未伤及原明代城墙夯土。专家组认为,西安近期连续大雨导致雨水下渗,将墙内黄土泡软后产生侧压力将墙挤向外侧引发相关墙体坍塌。
但记者了解到,2007年到2011年多年间,当地均对明秦王府残存墙体实施包砖和夯土填充加固。近十年来,墙体也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在西安众多与之时代相近的露天遗迹中,此次却唯独它倒在了雨中。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古建筑修缮工程有其特殊性、针对性和不确定性。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修缮工程管理,提升修缮工程质量,主管部门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基础上出台了多部规范性文件。记者发现,相关文件中确有部分内容对文物遗迹修缮施工设计在防洪、排水方面作出要求。
该城墙修缮工程在设计结构规范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工程质量是否过关?记者就此联系了西安市文物局,该局并未作出说明。
追问二:邻近城墙的多座非文物建筑是否会增大安全隐患?
记者发现,明秦王府南侧有多栋酒店、办公楼等建筑物,其中部分距离墙体不足十米。专家表示,《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等规范对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以及邻近文保单位的建筑物有严格规定,就是为了避免增大保护风险。
陕西省文物局向记者表示,这些建筑在该遗址2003年列入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就已存在,属历史遗留问题。
陈平表示,经专家现场勘察研判,认为周边建筑不会对此段遗址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追问三:城墙墙体汛期中已出现裂痕,主管部门应急措施是否充分?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发现该城墙相关墙体出现裂缝,并于8月初在城墙北侧拉起了隔离带,禁止行人进入城墙下的人行道。记者从居住在城墙附近的市民周先生处了解到,这段城墙出现裂缝并非第一次。去年夏季也曾因雨水冲刷出现过裂缝,进行过维修。
《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重大文物安全事故防范预案,落实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主管部门要求相关建设项目实施和后续运行过程中要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安全评估,做好防护措施,确保古建筑安全。
西安市文物局向记者表示,省、市、区均对汛期文物安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工作要求,并进行督导检查。涉及此次坍塌的明秦王府城墙修复保护砌体段落,前期当地新城区文物部门已安排组织进行了临时性防护,在城墙顶部搭设了雨棚、增加排水沟、设立隔离设施。
但对记者提出的“是否依规编制了重大文物安全事故防范预案”“已采取的相关措施应对风险等级是否足够”等问题,西安市文物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未予答复。
有文保专家认为,面对墙体反复出现的损坏信号和明显的灾害环境,仅采取搭雨棚、加排水沟等措施,而未对有明显隐患的地方采取防护措施。
追问四:后续文物排险、修缮工作该如何展开?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门及时发现古建筑安全隐患,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对于存在险情的古建筑,一方面要做好相关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另一方面,要编制古建筑抢险方案,及时消除文物险情。
据了解,西安文物部门8日已组织专家组进行勘察会商,对相关城墙保护层进行加固和恢复处理。按专家组会商意见,在清理北侧坍塌区域坍塌土体及砌块后,将对坍塌区域对应保护砌体进行局部卸荷,勘察渗水范围、深度,并对拆除部位进行临时性防雨、防护措施。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专家王晓勇认为,应借鉴古代沿用的建筑材料、传统工艺和维修程序对明秦王府城墙进行修复,以解决文物的排水渗水、承压等技术问题。同时西安市已开始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风险排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此前就汛期文物安全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一些地方,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同时,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
记者了解到,2019年西安市文物局机构职能被并入市文化和旅游局,直至今年上半年才获重新组建。目前官方网站仍未上线,其在文物保护、修缮等方面投入等相关信息也无法查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万金红建议,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搭建文物灾害风险线上线下监测系统,形成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专题数据库,开发文物灾害风险专题评估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建立在线风险诊断云支持平台,进而整体提升文物灾害风险管控水平。
宋新潮表示,要加强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作为文物修缮内容予以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灾情防范、受灾处置、信息报告、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加大投入,中央和各级政府财政设立文物防灾减灾专项经费,增强文物抗灾能力和抢险救灾保障。
《三农之声》河北秦皇岛讯(编辑中心)2021年6月19日,《德孝中华周刊》全国外联副主任唐远亮,带领德孝中华<[详情]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拓展脱贫攻<[详情]
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引发海外华<[详情]
2月10日,第72集团军某旅整个营区内张灯结彩。图为女兵在挂福字。刘自华摄(影像中国) 2月9日<[详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详情]
科技成果好不好用,只有真正结出“果实”才知晓,结合实际需求确定研究方向,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前不久<[详情]
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详情]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详情]
我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