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村级小广场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深秋时节,大山深处的乡村略带寒意,宁静又嘈杂。走进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一条条扶贫路四通八达,一个个村级小广场干净整洁……不同于往日的割草喂羊、下田干活,城台乡城子村46岁的雅才智起了个大早,开始分拣大蒜、装箱、发货,开启了“电商人”的一天。
2015年底,城台乡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77户998人,贫困发生率为19.65%,经过全乡干部群众五年的勠力攻坚,这里成了一片希望升腾的土地,贫困发生率从几年前的19.65%降至如今的0%,6个贫困村277户998人全部脱贫退出,成功摘掉了“穷帽子”。如今,放眼城台大地,脱贫攻坚主战场战鼓劲催、旌旗如画。而雅才智的村级电商服务点只是一个缩影。
扶贫遇电商“蒜”出致富经
“吃羊肉手抓的时候,必须要配上我们的富硒大蒜,那个味道才叫一个香啊。”雅才智指着印有“一村一品”的包装盒里的富硒紫皮大蒜自豪地说。
雅才智是城子村里的电商负责人,每天将村里的紫皮大蒜、土豆、绿壳鸡蛋等收集到一起,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当天,雅才智将打包好的8箱大蒜发往了河南省。
2015年以前,城子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是当时城子村的真实写照。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先行、央企帮扶,城子村借助电商平台向全国销售本村种植的富硒大蒜,于2018年成功脱贫。
为使城子村富硒大蒜连片种植实现品牌效应,党支部通过“双推双选”,选优配强城子村“两委”班子,并以“支部建设年”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为抓手,将引导群众种植富硒大蒜的党员列入年终评优行列。深入开展“万场党课万人讲、人人争当主讲人”活动,鼓励普通党员将自己从书本上、媒体上学到的种植知识拿出来进行交流探讨。将平时种植大蒜时遇到的困难问题记录下来,通过询问专家等方式加以解决。
扶贫干部走村入户
雅才智正在打包发货
村“两委”成员通过多方查看学习富硒产品相关知识后,对大蒜、土豆、蚕豆等主要农产品进行“硒”含量检测,确定了种植富硒紫皮大蒜的思路。党员雅才智联合村民赵继明率先“摸石过河”,试种富硒紫皮大蒜5亩,当年亩均净利润8000元。期间,村“两委”从市、区邀请富硒大蒜种植专家到村内指导,并利用“微讲堂”和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种植富硒紫皮大蒜的业务知识。党员形成5人一组的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宣传相关业务知识和政策,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富硒紫皮大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亩达到2018年的30亩。
2015年9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选派优秀干部到城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村“两委”的协助下,逐户走访、摸底调查,看现状、留影像、核信息,全面了解了农户外出务工、种植养殖、年度收入等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意愿,最终确定了通过“一村一品”带动贫困户走电商销售富硒紫皮大蒜的致富道路。
“羊肉手抓口踏蒜,山珍海味都不看。”城子村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作物品牌,为村民“蒜”出了一笔经济账,写出了一本致富经。村党支部书记梅成烈自豪地说道:“当‘扶贫’遇见‘电商’,就意味着城子村村民开启了家门口的幸福生活啊!”
“忧居”变“安居”幸福来敲门
“活了60多岁,以前洗澡都是用盆接热水,而且一年也洗不了几次澡,如今住上了装有浴霸、热水器的楼房,可以淋浴了。”近日,家住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小区的周前邦对记者说。
周前邦家原来住在城台乡下台村,是几间“干打垒”的土坯房。弯曲的山路是下台村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家的土房土墙,用手使劲一摸直往下掉渣子,所剩不多的耕地,即使在最好的年景也没有多少收成。下台村的村民并不懒,可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村民想发展想致富却没有条件。
2019年,城台乡下台村全村村民易地搬迁至七里店安置小区,让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让扶贫脚步在贫困村里坚实回响,党心连民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党的政策好,要不哪能搬进楼房!”村民周尚文对记者说。
从山上到山下,从土坯房到楼房,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近几年,下台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收入越来越稳定、生活越来越幸福。而这些变化,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释放的红利。搬出大山后,怎样才能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下台村明确了搬迁后的总体发展方向:继续做强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养殖、种植产业发展力度,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以前家在山上,出门不方便,只能靠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实在想不到,一大把年纪了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原来在山里听惯了鸡鸣狗叫的声音,现在我们也慢慢习惯了城里车水马龙的‘噪音’。”“小孩以后上学不用再像山里那样起早赶路,小小年纪就能住校。”七里店安置小区里下台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感慨着易地搬迁带来的好处。
走出大山,搬进楼房,展现在下台村村民面前的是一片新天地。如今,下台村村民实现了“抬脚走上水泥路,家门口前能打工”的梦想,冬天不用抱着火炉取暖,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搬走的是贫困,迁来的是幸福。2016年至今,乐都区城台乡162户508人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挪出穷窝窝,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政策加产业脱贫有门路
“老祝,又有人来买羊了,今年再多养点,多进账。”“好嘞!”城台乡扶贫干部又一次走进脱贫户祝正年家中叮嘱。从吃穿都困难的贫困户,到现在的种养大户,祝正年用了4年时间。
正值花甲之年的祝正年,因为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多年前举家搬迁至格尔木打工,常年奔波在外。2016年,他选择回到了城台乡泉湾村,开启了他的养殖之路。从起初的13头猪,到现在的37头猪60只羊,祝正年尝到了养殖带来的甜头。
“现在我已经脱贫了,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养殖户,有了不错的收入,过上了以前梦寐以求的好日子,我觉得挺满足的,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祝正年说。
说起祝正年这些年来的变化,泉湾村党支部书记许显红赞不绝口。“他真的很勤奋,养猪、养羊,全靠自己的双手,再加上政策扶持,不仅产业有声有色,也改变了家庭面貌。”
脱贫后,祝正年继续努力,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年均出栏50头猪。他在脱贫致富的同时,还积极向周边村民传授养殖知识,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如今,泉湾村村民家家户户搞起了养殖业,而泉湾村也从过去的空壳村蜕变为现在的产业兴村典型。
“想起以前,就像做了一场梦。现在越干越有劲,以后的好日子还长着呢!”站在自家的猪舍门口,村民祝存伦脸上写满了憧憬和希望。2019年,泉湾村在原有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全村共养殖生猪821头,销售716头,收获纯利润近26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
马国鹏一家是城台乡河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早年间妻子因骨折导致肢体残疾,而两个女儿都在上学,众多因素致使马国鹏一家生活困难。2017年以来,马国鹏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扶贫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发展生猪养殖,但技术知识有限的他屡次受挫,养殖成本降不下来,生猪质量提不上去,这让他陷入了焦虑中。
在听说村里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有了红利之后,马国鹏跑到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积极请教技术人员。通过合作社的技术指导,马国鹏的猪发病率降低了,仔猪的存活率上升了,平均每头猪的净利润达到了1500元左右。
从一个村到整个乡镇,行走在乐都区城台乡的大地上,处处能感受到这里的村民为了脱贫致富,为了幸福生活而忙碌、奋斗的强大动力。由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汇聚成的政策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这个曾经贫瘠的乡镇,也改变着大山深处的方方面面。
干净整洁的村级小广场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深秋时节,大山深处的乡村略带寒意,宁静又嘈杂<[详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地区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永久脱贫。 发展<[详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中国铁建派遣刘印洲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详情]
面对多舛的命运,他没有气馁,更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寻找到了一条拼搏创<[详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走近幸福西宁、了解幸福西宁、爱上幸福西宁…… 让幸福西宁与全国乃至世界<[详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全省医保扶贫问题整改暨医保政策宣传月活动安排部署会在西宁召开。会议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