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国家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时间:2021-06-04 10:41 |编辑:三农之声|

  以工代赈是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发式帮扶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以工代赈资金近300亿元,发放劳务报酬超30亿元,带动100多万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增收,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的新形势新要求,2020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专门方案,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元,优先支持一批巩固脱贫成果任务重的已脱贫摘帽县,围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种模式,探索开展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试点地区牢牢扭住促进脱贫人口就业这个牛鼻子,广泛组织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在严格发放劳务报酬基础上,积极探索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资产收益分红等赈济新方式,让中央以工代赈资金更直接、更广泛、更长久地惠及脱贫群众,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总的看,22个试点项目承载的试点任务已顺利完成并取得预期成效,当年即带动4400多名农村低收入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600余万元,占中央投资的比例超过20%(部分项目超过30%),同时开展技能培训近8000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300多个,1.2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了项目区发展的硬件条件和环境,也有效应对了疫情和灾情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增收的影响,使得以工代赈的政策内涵进一步丰富,为新形势下更好发挥以工代赈的作用奠定了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

  支持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

  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统筹支持各类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优势,支持脱贫地区建设了一批乡村道路、护坝护坡、排灌沟渠、产业道路等公益性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使得项目区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农民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22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乡村道路43公里、护坡护坝14公里、产业园道路50余公里、游步道10公里、排灌沟渠50余公里、给排水管网450余公里、蓄水池37座、提水泵站8座等,改善了项目区人居环境,有力推动了当地高山有机茶、猕猴桃、林下菌、肉兔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

600×278

  陕西白河县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支持天宝梯彩农园新建彩虹旅游道路

  大力吸纳脱贫群众就近务工增收,全面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试点工作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原则,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前提下,尽可能提供更多务工岗位,并优先吸纳当地建档立卡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受疫情灾情影响滞留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能打工、有收入,实现务工和务农两不误、种地和建设双肩挑。22个试点项目共带动4400余名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平均每个项目带动200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8000余元。其中,带动易地搬迁脱贫人口654人,发放劳务报酬527万元,增强了搬迁群众发展信心,促进了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帮助搬迁群众实现有就业、稳得住、能致富。

600×296

  广西田东县群众参与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工程建设

  结合项目建设开展以工代训,提升脱贫群众劳动技能

  结合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劳动力意愿和产业后续发展用人需求,项目单位采取实训和以工代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当地群众掌握一项实用务工技能,有效提升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能力。目前,已累计培训约8000人次,群众培训合格后,可优先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或到试点支持的产业园区就业。有的试点县还瞄准务工群众中少数民族、低技能、弱劳力等特殊群体,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河北丰宁县村民张成说:我觉得这次培训非常好,不但给误工补贴,中午还管饭,让我们学到了瓦工知识,还给证,对我们帮助很大

600×350

  河北灵寿县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组织群众参与果树种植技能培训

  依托试点项目开发公益性岗位,有效防止返贫致贫

  试点地区根据周边群众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和外出就业困难等情况,设立了保洁员、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让群众参与到产业类项目运营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维护中,既保障以工代赈资金长期发挥效益,又促进了当地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增收。湖南省安化县开发近50个公益性岗位,包括售票员、游乐项目管理员、服务区客服、保洁员等多种岗位,并优先安排当地易返贫致贫人口就业。易地搬迁群众周秀荣在景区做保洁工,月收入2000多元。她说:原来的老房子倒了,搬迁过来以后有房住还有事做,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600×320

  贵州兴仁市群众在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支持林下菌产业基地务工

  推动试点项目资产折股量化分红,让群众既得薪金又得股金

  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试点地区将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形成的资产进行股权量化,入股到运营项目的企业或合作社,股权按照适当比例进行分配,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经营和管理。目前,17个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试点项目均已制定折股量化分红方案,确定了折股方式、分红比例等,实现了资金资产资金的良性循环。以工代赈试点资金折股量化后,预计每年可产生收益700余万元,分红收益将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00×348

  湖南平江县以工代赈试点项目带动群众在茶园采摘春茶

注:本文转载自百姓中国周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