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9日举行的中国农科院2021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农科院发布了该院2020年多项重大科技进展。中国农科院院长唐俊华表示,将继续推行科研任务清单制,以卡脖子技术为重点,聚焦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尽快实现科技突破。
中国农科院院长唐俊华。中国农科院供图
“藏粮于技”取得新突破
在2021年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农科院发布了2020年该院十大科技进展,包括“选育出耐热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中麦895”“成功创制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中黄6106”“破解重要蔬菜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攻克优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揭示龙井茶树品种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规律”“非洲猪瘟研究与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抗球虫新兽药获2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典型地区农村厕所改造关键技术与模式取得重要突破”“整体去秸障高质机播技术有效破解秸秆禁烧难题”。
据介绍,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在藏粮于技、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中国农科院院长唐俊华介绍,“在支撑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如中麦895,全国累计推广4500万亩,年最大推广面积1062万亩。再如,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麦578,创造了黄淮海麦区高产纪录,平均亩产达到841.5公斤。”
2019年至2020年,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高发,这也成为近期农业科研的重点攻关对象,据介绍,目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已进入临床三期,草地贪夜蛾高效精准监测预警技术也已发布。同时,中国农科院还研发了国内首款鸡全基因组选育芯片,创制了抗球虫新兽药,实现农药残留手机拍照快速检测技术等。
中国农科院还组织实施了油菜、马铃薯、生猪等14个产业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据介绍,“示范区种植业平均增产28%,节水35%,节肥25%,节药30%,亩均节本增效400元,示范区养殖业节本增效达30%。”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在过去的脱贫攻坚中,中国农科院派出700多个专家团队,1.2万人次科技人员赴扶贫一线,辐射带动9.7万个贫困户增收,为全国数十个贫困县摘帽脱贫,提供了技术支撑。
将着力解决种子和耕地等问题
唐俊华介绍,面向“十四五”,作为农业科技的国家队的中国农科院,将以“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为目标,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引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把支撑农业稳产保供作为首要任务。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创新重点,为大力提升耕地质量,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把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大使命,进一步强化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科研布局、人才队伍等领域的工作。
据介绍,2021年,中国农科院将在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加强工作。
在科技创新方面,2021年中国农科院将加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重点突破粮食作物高产优质与自主可控、主要畜禽种源国产化与养殖健康化、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卡脖子”技术。推动绿色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提档升级,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攻关。
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中国农科院还将继续推行科研任务清单制,以卡脖子技术为重点,聚焦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优质化高值化品牌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绿色发展、农业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等,提出重点科研任务清单,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尽快实现科技突破。
在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科企科产融合发展。以此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难题。
此外,2021年,中国农科院还将继续推进培养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平台支撑能力、深化院所改革等工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温氏股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造绿色生<[详情]
《百姓中国周刊》福建讯 (俞礽建 陈生)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帮助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校园消防安<[详情]
4月20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2021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同步启幕。 <[详情]
我们对于动植物进化方面的大部分知识和概念都是建立在遗传信息从父母传递给后代的基础上。然而,这些本已经得<[详情]
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智能化叶龄诊断、智能化浸种催芽、智能化控制灌溉……记者近日走访黑龙江、山东、湖南、安<[详情]
《三农之声》广东广州讯(李绪发 郑文良)广州市2021年春季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暨黄埔区春耕备耕现场会日前在<[详情]
中新社记者 岳依桐 “种子是种植业的生命线和发动机,应持续推动相关领域自主科技的创新、应用,实施种源‘卡脖子<[详情]
《央视三农之声》陕西讯(叶晓娟)学校寒假也是农闲时节,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个试验示范站和基地,50余名专家<[详情]
当前,“立春”将至,气温回升,黄淮海等主产区冬小麦即将返青,正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搭好丰产架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