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天南地北 宁夏

宁夏

平伏桥村:从老庄子到城市社区

时间:2020-11-14 21:31 |编辑:央视三农之声|

  平伏桥村村史馆一角。

  平伏桥村当年的湖泊已成为今天阅海湖的一部分。

  严格来说,从2017年起,平伏桥村就已经不是一个“村子”了。当年,平伏桥村的所有村民全部完成拆迁安置,搬家“上楼”。昔日的老庄子再无半点痕迹。我们寻找平伏桥的“村志”,从眼前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一位位当地的见证者开始,昔日老桥,良田渠,西湖,今天的现代社区,一个个属于平伏桥的“标志”,渐次浮现……

  村子“从明朝时就有了”

  网络的电子地图上依然显示着“平伏桥村”这个地点,但你若仔细查看,这四个字好像没有明确的地标,而是夹在悦湖家园和居安家园两个小区中间的某个地方,跟着导航到了跟前一看,是一栋三层楼,门头上写着“平伏桥村社区”,举目四望,这里已无半点村庄的痕迹。但“平伏桥”这几个字,却一直没有变化。2019年9月,宁夏启动首批22部村志编修工作,平伏桥村位列其中。参与修志的曾任平伏桥村党支部书记的马万海说,无论这个地方的建筑怎么变,它的名字,始终都叫“平伏桥”。

  平伏桥的人大都知道他们村子的久远历史,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从明朝时候就有了”“这可是个老地方,有历史”……在《银川市地名志》一书中,关于平伏桥历史的记载是:清代《宁夏府志》已有“平湖桥”名(推由明平胡堡得之),方言“湖”“伏”音近,今名由此演化而来。

  书中提到的平胡堡是哪里呢?明后期的万历《朔方新志》记载,宁夏“右屯卫,属屯堡十有八:……威远,今改为丰乐;平胡,改为丰乐,今废。雷福,今改为丰登。”也就是说,万历年间,“平胡堡”和“威远堡”合并,更名为“丰乐堡”。

  随着时间推移,昔日“平胡堡”这一区域,之后又变成了丰盈堡。在1936年出版的《宁夏水利专刊》“夏朔两县各渠退水沟道形势图”中显示,丰盈堡位于宁夏省城西南郊,南邻“杨显堡”和“魏信堡”,东近唐徕渠,北连“丰登堡”,西延至“湛恩渠”(今新开渠)以外的西沙窝。正好是明嘉靖年间所建“平胡堡”和“威远堡”的领地,也就是过去平伏桥村所在的位置。

  可以看出,这片区域的堡子,大多以“丰”字打头,银川市地名专家郑济洧说,这显示了明后期良田渠流域已是丰饶之乡。

  昔日“村标”平伏桥

  如果说昔日的平伏桥村,最大的标志是什么?当然是这座叫“平伏桥”的桥。那平伏桥真的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许多当地的老人说,他们记忆中最早的平伏桥,是一座高出地面一两米的木桥,东西向横跨在良田渠上。而现在,木桥早已不见踪影,良田渠也在此处向西改道。

  沿着悦湖家园北侧的培华路向西,到了和通达街交会处,再向南行100多米,好多当地老人说这里就是平伏桥的旧址,如今站在宽阔的车行道上,你真的很难想象当初那座木桥,是怎样横跨在良田渠上的。但这里确确实实,就是平伏桥村得名由来——平湖桥的所在地。

  “平湖桥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了。”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说,清乾隆三年,宁夏发生八级大地震,之后建立新满城时,就提到过“平湖桥”。当时选择“距宁夏府城四十五里平湖桥东南丰乐堡”重建满城。郑济洧说,除了提到这座桥之外,这句话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在当时来看,平湖桥的名声大,是个好地方。同时,新满城的建立,也促进了这里农业的发展。

  郑济洧说,新满城驻守着一两万的八旗子弟,他们的军需和消费,即使征用平湖桥附近的1000多亩土地作为“旗地”,那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蔬菜瓜果和鸡鸭鱼肉,这些需求,促使平湖桥附近的农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平湖桥的名声,得以传承光大。如今新满城已不在,古桥也难觅踪迹,但是平伏桥,却还是像古时一样,富饶美丽。

000.jpg

  悦湖家园,今天平伏桥人的“新家”之一。记者 刘旭卓 摄

  现在的平伏桥,已经找不到任何关于老村子的痕迹,崭新的居民楼,与城市里大多数小区并无二致。从2002年开始,原先的平伏桥村开始拆迁,到了2017年,这里全部完成拆迁,原平伏桥村的村民,全部住进了悦湖家园、景瑞园、平伏桥新村、居安家园、临阅家园、七彩云天园等小区。

  良田渠滋润下的平伏桥

  在曾任过去平伏桥村村长的60岁的王家全眼里,平伏桥这一带之所以能成为富饶之乡,和良田渠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银川市地名志》记载,平伏桥村1983年由平伏桥大队、乡良种繁殖场及沙渠方大队一部合并改置,村子辖平伏桥庄、郑家庄、陡家庄、向家滩、马家庄、南王庄、杨家油坊、仇家庄、白家庄、祁家庄、杨家寨子、梁家庄12个自然村,住户541户,2462人。村里的老书记马万海告诉记者,村子东起罗家庄九队(现银川九中附近),向西穿过包兰铁路至西大沟约6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可耕农田约6000亩,这近60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全部来自良田渠。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平伏桥的农作物一直以小麦、水稻为主。小麦亩产从最初的100公斤到400多公斤,水稻亩产从200公斤到680公斤,2000年以后,村子又开始发展蔬菜大棚,无论土地上种什么,始终离不开良田渠里流淌的黄河水。随着村子的发展,人口增多,土地面积增加,良田渠又开出了何家渠、杨家渠、史家渠、王家渠等支渠。

  如今村里大多的土地已流转,良田渠的水依然灌溉着这些田地,“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没有良田渠就没有今天的平伏桥。”王家全说。

  那片望不到边的湖水

  梳理历史的脉络可以看出,从古到今,这里和水始终有密切的联系。在老书记马万海的记忆中,平伏桥村到处都是湖泊碱滩。“春秋季的时候,白茫茫的一大片,长满了芦苇蒲柴。”马万海说,那时候,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湖泊,而印象最深的,还是村子东头,一大片望不到头的湖泊,他们叫“西湖”,这处湖泊几经变迁,最终成为今天阅海湖的一部分。

  1958年,平伏桥村人参与了排水沟的开挖建设工作,排水沟挖好后,湖泊的水位逐渐下降了,在那些裸露出来的土地上,人们落下锄头,开垦荒地。“那一年我们就开垦了一千多亩地。”马万海说,开垦荒地的日子,很艰难。曾经参与其中的村民吕秀英接过话头说:“不是一般的难,平整土地,全凭背篓背。”如今想起那一幕,她记忆犹新。

  辛苦归辛苦,但开垦出的荒地,慢慢地经过土壤改良,最终还是解决了当时人们基本的温饱问题,那片土地上长出来的稻子,收成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在曾经物资匮乏的年月,湖泊以另一种方式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那片土地,最终还是还给了湖泊。马万海有时会去阅海湖边转转,看着漫无边际的湖水,他说,自己会想起当年热火朝天的岁月,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他都感谢村子边上的这片湖水。

  新小区和老庄子

  今天的平伏桥村,已融入现代城市社区中。记者问马万海还惦记当初的老庄子吗?他回答说,惦记。说自己时不时还会去那里看看,直到现在,他还能准确说出他家的位置,能说出他家旧址上边,现在是怎样的建筑物。

  “我们的老庄子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像佛泉寺,有人说始建于北魏,有人说不晚于明代,我也记得老的佛泉寺门前,还有两棵大白杨,在村子南头,还有座叫做斗母宫的庙宇,我们早年间干活的时候,还在庙里起灶吃过饭……”马万海说,他也惦念村子里的老房子,因为那毕竟是他们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但要说想不想回到过去,他摇了摇头。

  “太苦了,别说生活了,最早的时候,一下雨连条能走的路都没有。”马万海笑着说,那时候常听人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过去以为是笑话,是个梦,没想到现在真的实现了。

  “上楼”后的平伏桥

  严格来说,平伏桥已经不再是一个“村”了,当农民离开了土地,接下来将怎样面对全新的生活?

  平伏桥村社区负责村志编修工作的,是社区妇联主任刘晓明,作为本村的成员之一,她熟知这些问题和答案。“一开始,拆迁之后,村民没有地了,不知该做什么好,游手好闲的人多了,扎堆打麻将的现象也出现了。”社区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的心,也跟着一起“上楼”?

  “陆续地,我们开始和周边的企业、商场洽谈,有用工需求时,优先考虑我们的村民。”除了类似的搭建用工平台的方式外,我们还成立了公司,采用村民入股分红的方式,为居民创收;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用工也是优先考虑平伏桥的村民;在村里建立的天成市场和芦花市场,有不少村民承租了店面,做起了生意……

  “除了搭建各种平台为村民创收,社区还特别注重文化建设,社区建起了村史馆,成立了社火队,成立了艺术团,建起了体操队……”说起这些时,刘晓明的语速飞快,一项项了然于心,她介绍着社区目前正在做的工作,介绍着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满脸笑容。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