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三农之声》北京讯(叶晓娟)中国农业科学院日前举行“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说,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
万建民说,我国作物单产显著提升,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过6.5亿吨,粮食作物满足基本自给,口粮实现绝对安全。其中,水稻和小麦等口粮作物生产保持稳定,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总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大豆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杂粮作物有升有降,总体保持稳定。
万建民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主粮育种科技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进一步稳固,建成完善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土建工程已完工,预计2021年投入运行。
作物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部分作物基础理论研究实现从“跟跑”向“并跑”或“领跑”转变。构建了亚洲栽培稻3010份种质泛基因组,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构建国际首张普通菜豆单倍型图谱;阐明了现代玉米育种过程全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规律。克隆了水稻自私基因、蛋白品质形成基因GPA5、调控先天免疫基因 OsCNGC9等等,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自然)、Nature(科学)等顶尖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院同时还突破了一批育种关键技术,助力提升我国作物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建立了可固定杂种优势的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实现了杂交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突破。
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引领我国主粮育种方向,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优质小麦“中麦578”亩产达到了841.5公斤,高产抗病早籼品种“中嘉早17”年推广达800万亩,“中单808”连续多年成为西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中黄13”成为近30年来唯一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选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绿系列绿豆、中红系列红小豆等杂粮新品种,其中“中谷2”米质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成为山东“龙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等品牌小米的主开发品种。
农民种地,每年都要打农药,按照常规的模式,就是每个乡镇都有专门的农药销售网点,乡镇网点从城市拿货,城市从<[详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20年农药监督抽查结果的通报 根据我部2020年农药监督抽查工作部<[详情]
4月中旬,我国多数地区春耕施肥已完成,当下正值农民施肥空档。《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采访调查发现,农需淡<[详情]
新一年春耕备耕正在全国范围内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陆续展开。《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华东、西南、东北、西北等多地<[详情]
绿色农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其中,有机肥是中国农业实现绿色化的底层需求,会成为中国农业的一道“<[详情]
近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总社等七部门联合召<[详情]
由于我国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业生产出现一系列问题,在加上中国耕地复种指数高,土壤持续生产能力、肥料利用率<[详情]
近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农业农村部宣布,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详情]
《央视三农之声》北京讯(郭文革) 全国农技中心近期在京召开“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进会”,来自全国31个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