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旅程,是一次对中国革命队伍的极致考验。无论多艰苦多漫长的旅程,只要有目的地,没有人会觉得辛苦。
中央红军在出发时颇为仓促,在长征的过程中,因为局势的不断变化,长征的目的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长征的目的地不断在变,但是革命的目标却从来没有变过。陕北是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进入新时代的出发点。
长征的第一个目的地:湘西
1934年10月,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决定退出中央苏区,开始战略大转移。在全国苏区中,红二和红六军团距离中央苏区最近,当地群众基础和条件也十分适合苏区的发展。
李德和博古作为指挥员,在作战中思维死板,只顾猛打猛冲。当时中央红军进入湘西的计划早就被蒋介石看穿。当时蒋介石沿着湘江安排了重兵,布置了4道封锁线。但湘江一战,8万中央红军折损了5万人。
为了掩护中央红军,贺龙和萧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湖南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虽然两大军团一度威胁到长沙,但却引来了更多的国民党部队。当时湖南地区国民党军力强大,中央红军前往湘西的路实际上已经被堵死了。
在这危急关头,李德和博古仍然一意孤行,让部队继续往湘西前进。毛主席此时向党中央提出放弃湘西,改道贵州的计划,该计划却被李德和博古扔在一边。
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在1934年12月12日中午,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县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重新讨论进军方向。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王稼祥、张闻天等人主张执行毛主席的计划。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进军方向转道向西,逃过了蒋介石为中央红军设下的口袋阵,挽救了中央红军。
在冲破湘军防线后,中央红军已经处于最危险的境地。置之死地时,中国共产党人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组织内部进行了内部自我修正。这一决定不仅挽救了红军,也为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打下了基础。
占领遵义 中央希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讨论未来的进军方向。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
在通过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决议后,红军进行了改组和缩编。轻装前进的中央红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一大批县城。在攻下遵义后,党中央在此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此时中央红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政治上拨乱反正,创立川黔边根据地的条件已经成熟。
敌人重兵云集贵州 中央改道川西北
正当中央红军准备在遵义大展拳脚时,蒋介石命令薛岳率领两个纵队向遵义方向袭来。除此之外,黔军王家烈部,四川军阀刘湘的部队也在向遵义方向运动,国民党部队一时间达到了150个团。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设想已经不再现实。刘伯承和聂荣臻在作战会议上提出了“打过长江去,到四川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建议。刘伯承和聂荣臻是四川人,对四川的情况十分了解。
他们认为,川西北红四方面军的川北根据地,作战时可以就地接应。四川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足够供给根据地所需。川西北背靠藏区,没有后顾之忧。四川当地军阀刘湘十分排外,蒋介石难以调兵围剿。
川西北计划受阻 中共中央决定就地建设川黔边根据地
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得到了认同,中央决定放弃川黔边,前往川西北建立根据地。此后中央红军积极准备渡江。中央红军的行动引起了蒋介石和刘湘的不安。
刘湘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命令川北与红四方面军作战的川军退守,然后抽调主力南下。刘湘在长江边布置了40个团,蒋介石命令薛岳和王家烈前往乌江追击中央红军。
在新形势下,彭德怀和杨尚昆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暂停渡江,将红军集中到云南等地进行整编,并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建议。
中共中央在扎西地区召开会议,正式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向全体红军战士发出通知,宣布了中共中央决定停止向四川发展,云贵川交界地区创立革命根据地的决议精神。这个决定也通过电台,向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做了通报。
风云突变 中央再次决定落脚点川西
扎西会议之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遵义地区,中央红军取得了娄山关大捷。这次战斗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是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在此之后,毛主席指挥红军在云贵山区的丛山峻岭之间来回穿梭,上演了毛主席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操作---四渡赤水,在四次渡过赤水之后,红军强渡乌江,把数十万敌军远远地甩在身后。
在向贵阳方向虚晃一枪后,中央红军于1935年5月9日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境内。5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渡过金沙江后,中央红军一路高歌,终于和红四方面军实现会师。在会师不久后,中央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为了抗日 中央决定继续向北
当时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加起来超过10万人,对于如何整合两个方面军,张国焘和中共中央发生了分歧。毛主席认为,为了全国抗日的大局,应该放弃之前的计划。红军应该北上陕西,建立川陕根据地。这样既能发展壮大,又能在需要时抗日救国。
张国焘此时已经产生了另立中央的念头,对红军北上的想法并不认同。张国焘认为当前革命处于低潮期,不适宜和敌人硬碰硬,应该留在川西休养生息。
张国焘所谓保存实力的说法只是借口,当时张国焘想完全取代中共中央,但是因为红四方面军内部反对,所以才故意反对毛主席的建议。张国焘把红四方面军当成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十分害怕中央把两大方面军进行重组,让自己失去了抗衡中央的底气,这种自私的想法为张国焘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由于张国焘的阳奉阴违,两大方面军在川西滞留了两个月,错过了进行松潘战役的好时机。此时胡宗南部队和刘湘部队已经对红军形成了合围之势,为了摆脱追击,中共中央在7月连续召开了两次政治局会议。在会上,周总理为了拉拢和安抚张国焘,把红军总政委的职位让给了他,这才让张国焘的态度有所松动。
由于已经失去了占领松潘的时机,中央红军不得不改走条件更恶劣的草地。在进入甘肃南部之后,张国焘突然变卦,命令陈昌浩率军南下。张国焘和陈昌浩当时目的不明,有着分裂和危害中央的危险。毛主席连夜和中央常委召开会议,命令其他部队迅速脱离危险区域,继续向北进发。
不久后毛主席率军抵达俄县,中央政治局随后在俄县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放弃建立川陕根据地的计划,前往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这样既能借助苏联的力量发展壮大,又能方便向东发展,实现抗日救国的目标。
川陕根据地计划的流产完全出于无奈。张国焘的率军出走使得革命力量元气大伤,而胡宗南和刘湘的穷追不舍让红军在四川没有了转圜的余地。所以说红军在长征中最危急的时刻并不是爬雪山过草地,而是张国焘突然下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那几天。
根据俄界会议的精神,红军组建了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毛主席任政委。在攻下天险腊子口之后,毛主席在哈达铺得知了刘志丹和红二十六军的消息。
根据报纸得知,红二十六军在陕北控制着大约六个县的面积。除了刘志丹,徐海东也在陕北建立了3000人的红二十五军。这两支军队组成了红十五军团,一直在陕北坚持着革命斗争。
毛主席得知红十五军团的消息后十分激动,在9月22日的下午,毛主席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宣布,红军要前往陕北,和红十五军团会合。
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把北上行军的目的地放在了陕北。10月19日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刘志丹的红二十五军正式会师,在之后吴起镇会议上,中共中央作出决议。陕北正式成为红军的落脚点。
红军的从江西出发,跨越了十一个省,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里程,目的地也是变更了八次。其过程之艰辛,让人钦佩不已。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长征的锤炼后,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组织上都得到了升华,这为夺取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文/文史旺旺)
《三农之声》河南新乡讯(曹道伟 通讯员 张先立)8月6日,在新乡县七里营毛主席视察田和中心广场,广大党员干部<[详情]
《三农之声》山东烟台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7月1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全民健康大讲堂与烟台凯创<[详情]
《三农之声》浙江安吉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2022年8月4日,浙江湖州天气晴朗,美丽的余村山青水秀,这里是“<[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精河零距离讯(闫玲 杨兰英)7月1日,新疆精河县党委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志愿者深入托里镇各村枸杞<[详情]
《三农之声》河北唐县讯(王志新)和家庄村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抗战时期聂荣臻、肖克、杨成武等老一辈无<[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和静讯(才登巴乐)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原野电影放映公司到和静县克尔古提乡开展了红色电<[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和静讯(史凌萱)“通过学校组织的这次红色研学活动,我会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向革命英雄学习,团结<[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和静讯(李书玲 才草鲁孟)6月8日,和静县第一小学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团员进行以“学党史回望百年<[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塔城讯(通讯员 费强)5月15日上午,新疆交通投资(集团)塔城分公司组织党员、团员青年前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