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库尔勒8月3日讯 巴州记者站张慧疆、通讯员赵黎炜报道:“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收入一天天增加,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7月17日,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哈尔乌苏村村民热阳古丽·阿百克说。
当天,热阳古丽带着村里20多名妇女,穿梭在村里的同富蔬菜专业合作社大棚间,哪个棚里有活干,由困难群众组成的“突击队”就来帮忙。不仅解决了大棚种植户季节性劳动力不足的难题,还带动了困难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近年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农村局持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服务,严格执行登记注册、入口审核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截至今年6月底,全州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185家,入社农民达到5.02万人;发展家庭农场194个。
巴州各地根据贫困户自身家庭条件及发展意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通过保底价收购、加价收购、二次利润返还、“保底+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边缘户、规模经营户共同发展,约9万户农户、3.61万名贫困群众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受益,切实让贫困户融入产业链中,确保稳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