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天南地北 新疆

新疆

新疆务工人员:风俗习惯受保护 工作自由 多劳多得

时间:2021-01-11 12:24 |编辑:央视三农之声|

 央广网1月7日乌鲁木齐消息(记者张孝成)“我今年50岁了,先后在3个工厂工作过。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看到过我们哪个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被禁止、受压制了。”1月7日,洛浦县务工人员阿布都力木·居买对众多媒体记者表示。

微信图片_20210111121731.jpg

 新疆新闻办2021年首场涉疆新闻发布会现场(新疆日报记者 王臻摄)

 当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部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面对一众媒体记者,介绍自己就业、生活状况,反驳境外媒体“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被禁止”“受压制”的虚假报道。

 阿布都力木·居买来自和田地区洛浦县,现在县里的一家水泥厂工作。现年50岁的他,先后在当地3个工厂工作过,最后选择离家最近的水泥厂,稳定下来。“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看到过我们哪个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被禁止、受压制了。”

 阿布都力木·居买对现在的工厂和工作环境比较满意。“2013年,我就在这家水泥厂上班,工资待遇高,吃的住的都很好,我们都很满意。”他说,公司非常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的饮食习惯,专门开设有清真食堂,提供抓饭、拉面、大盘鸡、薄皮包子等,都是大家喜欢吃的饭菜。“我所在的洛浦县,更是随处可见许多清真饭馆。节假日,我们也会邀约几个朋友一起去品尝美食。公司组织员工外出游玩时,会买上一些羊肉,让我们自助烧烤,每次我都负责烤肉,烤得特别香,同事们都抢着吃,夸我的手艺好。”

 阿布都力木·居买说,尊重少数民族也体现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去年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公司给每名员工发放了800到1000元牛羊肉补贴。为庆祝节日,公司还举办了文艺活动,有的同事弹奏起节奏欢快的热瓦普,有的跳起热情优美的麦西来甫,大家都参与其中,非常热闹。

 他表示,工作之余属于自己的时间,公司不会干涉。“下班后或周末休息时间,信教的员工会到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包括婚丧嫁娶等活动,从来没有任何人干涉过。”

 今年23岁的麦合木提·麦提喀森,通过社区就业培训和介绍,在阿克苏市一家果品加工企业找到工作,从事果品分拣、分级包装销售。他表示,公司重视工作效率、效益,对工作外的事情不会干涉。“我的师傅很耐心,手把手地教我,我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绩效很快提升,现在工资能拿到3300元。”他说,公司为员工缴纳了“五险一金”,在生病住院时,除国家报销比例外,还为员工额外报销20%的医疗费。“尝到在企业就业的甜头后,我就动员老婆也应聘到了公司上班。我老婆到公司上班后,公司就给我们分配了周转房,条件很好。”

 麦合木提·麦提喀森说,工作之外,大都是自己的时间。每逢少数民族民族传统节日,公司都会放假,员工自由安排时间。“去年肉孜节、古尔邦节期间,我给了爸妈1万元,让他们到克拉玛依、阿勒泰等地方玩了十几天,看了传说中的魔鬼城,第一次坐船游了“人间仙境”喀纳斯湖,他们非常开心。”

 麦合木提·麦提喀森表示,境外的许多媒体记者没来过新疆,他们所谓的企业“压制、干涉”员工风俗习惯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而他更关心现在的美好生活。今年,他准备攒钱买楼房,再考个驾照,买一辆车,夏天瓜果飘香的时候,邀请同事到家里做客。他说,幸福来自党和政府的挂怀,来自自己勤劳的双手。 “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国家的惠民政策,没有社区的帮助,我们家怎么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

注:本文转载自央广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