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在莆公演,“送戏下乡”暖人心、非遗展示可见可听可感......近来,为进一步充实百姓精神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更好融合,莆田多地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在这个略显匆忙的年代里,引导更多群众学习“放慢脚步”,在文化的启迪和熏陶中收获“艺术审美”和“时尚风趣”,让日常生活更加绚烂多姿!
一场视听盛宴!《云南映象》在莆公演 家门口看世界级原生态歌舞
11月6日晚,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倾情打造的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走进莆田,为莆田人民展现了彩云之南的美轮美奂。
图为:《月光》(莆仙大剧院 供图)
当晚七点,莆仙大剧院门口早早地排起了长队,莆田人民蜂拥而至,欣赏摇曳生姿的歌舞,感受伸手可触摸的白云,侧耳能聆听自然的云南。来自莆田市舞蹈家协会的洪薇告诉东南网记者,自己早早从黄石镇赶来,为的就是能欣赏到这顶尖的舞蹈技艺。
图为:《混沌初开》(莆仙大剧院 供图)
节目在淡淡的音乐中拉开序幕。黑暗的舞台上,一轮古盘乍现,节目《混沌初开》展现了盘古开天辟地后,人民载歌载舞的景象。太阳鼓、月光舞,一个刚猛有力、一个轻盈优美,极具视觉冲击效果。舞者们用厚实的嗓音、挥舞的双手、转动的足尖,为莆田人民带来了顶级的视听盛宴。种类丰富的特色鼓具、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唯美的灯光与山水布置,舞者们天人合一的歌舞,带着与生俱来的冲动,跳出了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
图为:《雀之灵》(莆仙大剧院 供图)
没有故事,却涵盖了多个民族的生活原型;没有语言,却用转动的足尖带你领略云南。当晚,《太阳》《家园》《女儿国》等精彩歌舞轮番上演。土风舞《打歌》幽默风趣的表演,引来了观众捧腹大笑,掌声连连。《朝圣》演出中,演员们次次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亲吻着大地,再现了朝圣时的庄严肃穆。演出在《雀之灵》的唯美舞姿中达到了高潮,青年舞蹈家杨舞以突出肢体的柔软、自由和舒展,凸显了孔雀的妩媚。
图为:花腰舞《家园》(莆仙大剧院 供图)
踏尽云南山水,访遍民族村寨,舞起皆是锦瑟芳华。《云南映象》是由杨丽萍花了一年多时间,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采集原始民族舞蹈元素,又花了18个月亲自编排舞蹈,并用了几年时间,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找来了60多位能歌善舞的族人一同参演,才孕育而生原生态歌舞。
壶山兰水间的“欢乐使者”:莆仙戏二团“送戏下乡”暖民心
新编莆仙戏《苏武归来》在东甲村鸣锣开唱
11月6日,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二团深入兴化湾畔的黄石镇东甲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当地群众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莆仙戏大餐。莆仙戏二团践行服务农民、服务基层的初心使命,扎根壶山兰水,常年送戏下乡,成为360万莆田人心中的“欢乐使者”。
新编莆仙戏《苏武归来》在东甲村鸣锣开唱
当晚,新编莆仙戏《苏武归来》在紧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的东甲村鸣锣开唱,吸引了附近600多名村民前来观看。《苏武归来》讲述了汉始元100年,被困押在北海牧羊的苏武奉召南归,结束了被囚困匈奴长达19年的牧羊生涯。当苏武踏上大汉疆土的时候,一切南归的美梦都被打碎:妻子改嫁,爱儿失踪。年过半百的苏武更是陷入孑然孤老的凄凉晚景。一日,孤苦伶仃的苏武徘徊在先帝赐封的忠节碑前苦妻思子,肝肠寸断。突然从天而降一名江湖剑客“一剑追魂”酷似小儿苏元。苏武喜出望外,一番泣涕。不料这个江湖剑客怀揣着惊天阴谋……剧情一波三折,角色个性鲜明,台下观众掌声不断,纷纷表示戏剧编排得好,原汁原味,非常精彩。
新编莆仙戏《苏武归来》在东甲村鸣锣开唱
据悉,莆仙戏二团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2月的原莆田县前进剧团(后改名福建省莆田县莆仙戏二团)。1981年,该团排演的《状元与乞丐》引发轰动,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关注,后应邀晋京展演,誉满京城。剧团成立60多年来,凭借精湛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先后获评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上山下乡先进剧团等100多项荣誉。
精彩的演出,吸引不少群众前来观看
2012年12月,莆仙戏二团转制改企,开始从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的美丽转身。剧团面向社会引进人才,充实营销团队,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并推行绩效薪酬制度,激发了内生动力,演员比技艺、比奉献蔚然成风。
新编莆仙戏《苏武归来》在东甲村鸣锣开唱
近年来,莆仙戏二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把优秀的戏曲节目送到千家万户,以实际行动践行文艺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改制促活力。剧团年均下乡演出逾300天(每天下午、晚上各演一场),服务受众近30万人次,年营业额约360万元。年均演出600场、人均每场消费不足20元,基本上属于价格低廉的公益演出,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莆仙戏、扎染、茶艺......仙游县非遗展示可见可听可感
仙游今报记者获悉,今年红博会期间,仙游县文化馆将当地非遗文化进行梳理并展示,给广大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琴表演。
此次非遗展示,用以古见今的方式,融入“见人见物见生活”“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非遗新生活理念,展现了仙游县作为“国画之乡”“戏曲之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的风采。仙作家具与现场的香道、屏艺坊、闽派石雕、青瓷、土陶等相互搭配,呈现出大气却不乏时尚的设计空间;仙游县特有的壁画、竹刻、砖雕等众多非遗传承项目,同动态的古琴表演、陶瓷修复、扎染、制香以及茅茶屋、独具风味茶艺等齐聚一堂,既贴近群众,又散发出传统技艺的匠心独运。
道具展示。
仙游县文化馆负责人俞辉告诉记者,布置场馆时,采取了动静相结合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触得着的非遗新生活,让大家对非遗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峰乡青黛印染体验。
俞辉表示,仙游县还将开设《仙溪文化讲坛》,整理出版莆仙戏全套《锣鼓经》手抄谱,做好莆仙戏传承保护工作。此外,也将邀请非遗专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授课,走乡村、进校园等,把更多非遗展现在大众面前,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稿件来源:东南网莆田站/莆田发布/仙游今报 莆田文明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