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文艺

文艺

党史学习教育与建设文化强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起

时间:2021-04-07 13:45 |编辑:三农之声|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曲青山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一文中提到:“开天辟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在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这‘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当我们回望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百年创业史,更能体会到我们党历久弥坚、初心不变的艰辛与荣光,更能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同时,我们会发现,“文化”有别于政治经济,在这100年里担当了不可忽视的特殊使命。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先是从“器物”和制度方面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自强”探索,但是这些探索都没有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最终,爱国救亡的探索落脚到文化层面,产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启蒙语境中,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主义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认真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了起来,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在历史转折点上,伟大的文人们携思想的火种,冲破黑暗的牢笼,振奋民族的精神,撑起国家的脊梁!建党100年是深入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年,“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也是我们恒久的话题。我们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可以算作是“当代的文人”,因而更应该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建设文化强国结合起来,去探索属于我们的、有文学院特色的强国之路。今天,我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起,给同学们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几点要求,希望能够带给大家启发和思考。

 立足优秀传统,厚植文化强国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她在坚定自身优秀基因的同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不论是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还是传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对于外来优秀文化的借鉴与吸收都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根”,而我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任务就是去学习、研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探索、传承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由此可知,我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文学、历史学、哲学,是中国传统文科的三大学科,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德才学识兼备——既要有文学的积累、历史的借鉴,又要有哲学的指导。哲学所提供给我们的指导,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引,使我们以前瞻性的目光看待问题。要想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光有“后天下”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可以“先天下”的眼光。我研究生就是学的哲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时候,我就想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讲,文化的自信应该也是十分重要的,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个自信”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提出了文化自信。所以,借着这个党史学习教育的机会,我们在学好“文”的同时,也要学好“史”、悟好“哲”。只有我们“青年文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的文化强国之路才有前途、有希望、有未来。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勇于承担起文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之“根”。

 传承红色基因,牢铸文化强国之“魂”

 在我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革命先辈们以血肉之躯、忠勇之心铸就伟大的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红色精神则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体现。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镌刻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文化强国的“魂”。我们学习党史、缅怀先烈,主要就是学习、感悟我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出来的革命文化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红色精神,传承革命先辈们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基因”,不忘百年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现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的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以文化为武器、进行爱国救亡探索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近距离观照革命先辈的机会,是一部非常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素材。大家都可以去观看、学习一下,我党的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凝聚红色精神,镌刻红色基因的。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种理论的创新、创造与指引,也是刻在共产党人基因里的。因而,我们要学习、传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传承革命先辈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铸就的“红色基因”,才能深刻牢铸我们文化强国的“魂”!

 推进伟大实践,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以,我们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秉承中华民族“红色基因”之“魂”,最终是要落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夯实文化强国之“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对于党史的学习不能光停留在“知”,更是要落脚到“行”,以“知”助“行”,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来进行理论创新,再到实践中去推进实践,成为新时代文人的“领头雁”,脚踏实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独立自强的基础,而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党革命先辈们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想武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与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在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生产的和平年代,我们会听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片面的重理轻文的言谈,但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百年历史表明,先进文化、思想、理论的指引,对于实践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在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与领悟上是占有优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以我们文人特有的方式,推动伟大实践的开展,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同学们,党史的学习教育与文化强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正是我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所在。我们所学的专业并非是某种具体的实际工具,因而经常被人说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乃为大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我们正在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但是,我们深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物质上富裕,精神上也要富裕。因而,我们仍旧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优秀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伟大实践,多方面、多维度以我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色方式,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作者:

 罗军飞,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王志红,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级研究生

注:本文转载自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