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文艺

文艺

冬天里的春雷

时间:2021-01-12 12:29 |编辑:三农之声|

/李亮 

 2020年12月16日,虽然晴空万里,却是冷冻刺骨。

 这一天上午,邯郸市文联邀请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回到家乡,在冀南宾馆作“脱贫攻坚与现实主义创作”报告。听讲者都是本市及县域各级作协会员,逾百人。

 李春雷所讲内容,全是他从多年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真知灼见,真可谓是经验谈。他的许多观点非常新颖,耐人寻味,极具启迪意义,让人很受启发。比如,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学创作“四力”中的“脚力”,他便结合自己创作长篇报告文学《赤岸》的经历,详谈“走近与走进”的不同。

 2014年3月,为了创作这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他沿着八路军当年的行军路线,到太行大山深处去采访。我的家乡涉县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正值我童年,对战争有些许记忆,因此他便邀我一同前往。我们租了一辆面包车,历时十几天,行程数千公里,越东阳关,爬五台山,穿雁门关,过忻州市,踏访了许多城镇村庄与战场,详问了许多当事人,包括阎老醯儿当年的秘书。我亲眼见证了春雷采访的深入、周密与细致。他访山问水,寻草问木。问一件事,总是要问清细枝末节,绿萼红蕊。当他采访到一个生动的细节时,他会兴奋地记录到本上。如果不是“走进”事情的内核,只“走近”它的外围,在其边缘踌躇徘徊,又怎能写出好作品呢?我还听春雷说,他创作并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报告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为求一个细节准确,在正定县住了好几天,把当年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的地点和路线全部踏访遍,对所涉人员细细访谈,反复印证,并且设身处地地体味当年实况,所以才能写出被千家报刊转载的美文。可见,“走进”与“走近”云泥之别,迥然不同。

春雷接着讲了“发现与表现”。法国美学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是,发现只是写出作品的前提,表现才更为重要。如果说“发现”需要的是脚力、眼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而“表现”,则要的却是脑力、笔力,要把发现的美,极其生动地加以表现。表现能力的强弱,就成了关键。也就是说,每一个想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人,除了提高自己的眼力,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脑力与笔力,对你所发现的美好事物,进行最美好的发酵与构思,选择最佳角度,采用最精彩的语言,将其最恰当的“表现”出来。春雷创作《朋友》一文时,敢于打破传统,采用纯正的文学笔法,运用饱盈盈的文字,成功地书写了领导人的形象,就是得益于他既做好了“发现”,更做好了“表现”。在创作的《朋友》中,他特意选了“平视角”,且文中多用近平、大山这种不带姓氏的称谓,将彼此关系拉得更加亲切与亲近,因而读起该文来,就对习总书记感觉特别的亲切,像大山踩着他肩头翻墙头那样地平易近人。而近平与大山第一次见面分手时,春雷又写道,“那是一个早春的晚上,空气中飘浮着寒意,也一定弥漫着芳香。因为,所有的花蕾,已经含苞待放了……”平平的一句,不仅含义深广,而且写得温馨,给全篇定下一个含苞待放的温馨氛围。在他的文章中,像这样随珠和璧的句子俯拾皆是。可见,春雷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将其用高妙的手法表现出来。可知“表现”在创作中是多么重要!

 文学是要写出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没有写过的东西,强调的是一个“创”字。所以,春雷又特地讲了“写作与创作”的关系。他说,所谓写作,包括写各种各样的文字。写作文叫写作,写应用文叫写作,公务员写材料叫写作,但这都不叫创作。文学才叫创作,特别要求独创性和创新,要“无中生有”地创作出一篇新东西。他在脱贫攻坚题材的创作上屡有力作,而最近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金银滩》,便是一篇典范。

 此外,他还讲了“感动与感悟”、“业余与专业”、“格调与格局”、“智力与体力”等,每一个观点都有独特见解,切中肯綮,头头是道。在他的文章中,我常见他用到的一个词,“发酵”。他说,我们要把写作素材,经过很好的酝酿发酵,然后才能将五谷杂粮,醉制成醇香宜口的五粮液。

 讲到阅读经典与名著时,他又说,既要有敬畏心,也要有挑剔的眼光。他举例说,徐迟先生的名篇《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堪称经典,但也存在结构失衡、个别句子欠当的问题。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也有瑕疵。具有这种批判的眼光,是由于他知识储备丰厚,有着苛刻的高标准要求。他读书多,藏书更让人叹为观止。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他收集到了全国近三千个县区的所有第一轮志书,据说连国家图书馆都不齐全。他的方志藏书,可为民间之最。

1986年,春雷在邯郸师专求学时,听老师说到我20岁就有小说在省级文学刊物发表,因而曾经艳羡我,并把我想象成是个高老头。他带领文友到涉县采风时,我们便结成忘年交。现在的他,虽然才52岁,却已创作几近等身,并且两次荣获鲁迅文学奖,多次荣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和其他大奖,可谓“获奖专业户”。但他却说,还没有创作出令他自己满意的作品来!可知,他在有高原缺高峰的中国文学大地上,是怎样发奋攀登高峰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主动请缨,深入灾区采访,不顾身临危山危房,不顾攀越海拔4800多米的强烈高原反应,背着睡袋干粮与饮水,进行徒步采访,从而创作出被选进大学语文教材的名篇《夜宿棚花村》。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时,他逆行武汉,一连采访了35天。不仅采访到了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金银谭》的大量素材,还在仅有一个小茶几的陋室中,创作出了《感谢纸尿裤》等18篇力作,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大刊,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第七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征文,春雷创作出只有3000字的纪实散文《蜀道闪》,但却荣获一等奖,获得8万元奖金。他把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中国最重视文学的地方——蜀道上的广元市作协。谪仙诗人李太白,面对蜀道难行走,发出“噫吁嚱”之长叹,叹其“难于上青天”。新中国以来,四川修了公路铁路,诗人郭沫若说“蜀道易,易如走平地。”而今四川修筑了高速路。所以,李春雷再走蜀道时,得到的感觉只一个字,“闪”,一闪而过。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车’已过万重山。”李春雷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佳作,也是因为他多次从这里走过,不仅走近,而且走“进”。

李春雷非常赞赏习近平总书记这两句话:“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所以,李春雷预言说,纪实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因为,在大变革的中国大地上,现实中的许多故事,超越了任何天才作家的想象与虚构。新的时代呼唤着表现它的最合适的文学样式。在未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报告文学,很可能会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独领风骚,享誉文坛!

春雷在完成本身的创作之余,还关心着每一位新朋旧友。他不仅在百忙中,为我出书写序,还和诗人刘章,把我“抬”进中国作协。重阳前夕的某天,下着小雨,我收到了入会通知书,当即写出一首小诗:“红信一纸霞满窗,喜风笑语向重阳。古稀过后方入会,东篱菊开花正香。”大名县赵明宇,虽属70后,但却已出版小说19部。所以,春雷也愿意介绍他加入中国作协。他还关心着其他年轻文友进学习班。他的精品力作,又常寄给家乡的报刊发表。对于母校邯郸师院,他不仅兼职,还常回校讲课。他不忘故里牢记乡人的高风亮节,在冀南大地的文坛上,有口皆碑。

我与春雷不仅是忘年交,更是他最早的粉丝,知道他早就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才。所以,当听说春雷回邯郸来讲课时,84岁的我,马上报名参会。翌日凌晨,从百公里外的涉县,冒着刺骨的寒风,与几位文友一同打的,于9点前,赶到会场。在春雷的整个演讲中,字里行间,跳跃着美丽的音符,飞翔着温馨的语句,掩不住他的殷殷家国情怀,浓浓的燕赵乡愁。如果说听别人讲课是吃了一顿美餐,身体受益;那么,听春雷讲课,就像痛饮了一回五粮液,灵魂会得到提升,精神会得到激励。所以,在隆冬的季节里,能听到他这样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地讲演,就像在彩云中听见了阵阵春雷,霓虹中喧响着声声春雁。他的两个钟头的讲授,真正让人振聋发聩,受益匪浅!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