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文艺

文艺

乡土散文:种田的人最懂得敬畏粮食

时间:2021-01-10 08:57 |编辑:三农之声|

 闲说种田、粮食与人

 虽不事农业已有多年,但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农民的子孙,我始终没有忘却父辈及自己亲身侍候田地的那段岁月。

微信图片_20210109054642.jpg

 我一直认为,种田刨地作为原始劳作方式之一,是最值得敬重的一种职业。过往生活的真相让我倔强地认为:向土地刨要生活是一切不同方式生活的基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耕耘与收获的因果关系随四季轮回,续延着尘世炊烟。服侍田地的人无惧阳光雨露,冰雪风霜,只管用叩拜土地的头颅触碰泥土,换回滋养生命的粮食,践行扎根泥土对土地的虔诚。农民,根植于土地种田翻地,他们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是最有价值的。一碗米饭,一笼馒头,让人类传承千万年而不弃,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劳动成果。

 粮食包含着天地日月之精华,是自然之神奉献给人类的礼物。辛勤的农民在田里默默地插秧、割稻、收麦,那近似叩拜的姿态总给我强烈的震撼,令我深感其庄严。

浩瀚星空下,趁着夜色行走在田埂泥土上,看落在谷叶和麦芒上的露珠,它们是跳动的精灵,爬上叶尖昂首高歌,对视月亮数着星星,表白憧憬与希望。

微信图片_20210109054649.jpg

 种田人与土地、农作物,从远古至今无数个春冬风雪,他们彼此间心心相印,肝胆相照,没有半丝的马虎与糊弄。侍候庄稼的那双手,干裂粗糙,却沾满谷花麦香,沾满细碎阳光。插进泥土里每一棵嫩绿的秧苗,在那双干裂粗糙的手用心照看护理下踏步每一个生命中的节气,茁壮成长,由开始的嫩绿成长为深绿、苍绿,最后变成饱满成熟的金黄,变成种田人那张黝黑褶皱的笑脸。不难想象,每一个种植田地的人,对脚下的这块土地,对常日里耳鬓厮磨的庄稼与粮食,他们是心存敬畏的。在一个又一个节气里,这些顶天立地的肋骨伫立在一条条熟悉的田埂上,他们习惯了沉默不语,只是用脚丈量,用心敬畏,用眼瞭望田野上被风吹动的风景。

 我发自肺腑的认为,种田的人是最懂得敬畏粮食的人,他们惜粮如命,对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深情与无比的珍惜。“粒粒皆辛苦”,对他们而言,不是念在口里的诗句和教诲,而是一种责任和良心。他们认为,粮食来到这个世上,是上天的恩赐养活我们生命的,是祖祖辈辈向土地磕了无数个头换来的,谁要是糟蹋了,哪怕一粒粮食,头顶上的苍天和脚下的土地都会知道并给予责备的。这种节俭惜福的行为,传递出我们对天地的感恩,对农民的深情,对粮食的敬畏。

微信图片_20210109054655.jpg

 粮食养活了我们,我们当以珍惜。不可否认,获取粮食,与是否参与种植劳作无关,但对粮食的珍惜应该事关每一个人。珍惜粮食是一种美德,与贫富无关。对待不把粮食当回事的人,我只想说:钱只给了你购买的自由,并没有给你糟蹋粮食的权利。糟蹋粮食是对自然的不尊敬,对种植粮食的人不尊敬,是受到谴责的。

 人类是自然之子,人类与自然的一切深层联系是通过粮食来实现的,因为自然的粮食供给了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时代,人类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但绝没有能力像自然造物主(土地)一样创造一粒米出来。这不是科技无能,而是粮食太神奇。

 我世居的乡村还在,只是村口外那片曾经养活乡村的土地,带走了谷物的金黄,以另外一种形式去履行新的使命。岁月如河,炊烟依旧,那些浸透谷香的汗水,那些素朴的日子,我都用心珍藏着,留存在记忆里,细细咀嚼。

(作者:魏勇强,南昌人,现为中国乡村作家,“缘来页友”文学社创作组成员)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