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应该是最早一批能吸引外地人前往打拼的城市之一了,现在我们说的“广漂”、“深漂”,也都是从“北漂”这个曾经的新词汇延伸出来的。相比于上广深苏那些南方城市而言,北方打工者一般更愿意选择到北京这座气候、风俗等和老家更像的城市中来。“北漂”这个词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北京的堵是出了名的,我最早听到“早高峰”、“晚高峰”这样的词语,也是在播放北京交通状况的收音机里。每天早上6:00到9:00,以及晚上8:00到10:00,是北京各个交通要道上最堵的时候,不仅车流只能“随波逐流”,甚至就连步行的人也只能在人潮中亦步亦趋。“北漂”最传神的具象,就是随着人潮向前的画面了。
在北京三环以内有一座城中村,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却占了13.4平方公里的面积,生活在这里的人口也超过了12万,它就是史各庄。岳云鹏相声里提到过“庞各庄”,京津冀地区不少村庄都会这样取名,不仅意思到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史各庄里生活的人,90%都是“北漂”,对他们而言,这里就是他们来到北京最美的温柔乡。
在这座发展速度快、生活节奏快的城市里,“新人”想要完全适应的第一步,就是不断努力地跟上这里的生活节奏。在老家、在大学自由自在惯了的年轻人,刚刚来到这里进入社会,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压力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此看来,选择史各庄的“北漂”其实是幸运的,低廉的房租和消费能很大程度的缓解他们的压力,安慰他们疲惫的心灵。
每一个“北漂”在北京的生活,都是一段美好的故事、一本自由撰写的书。从刚开始的各种不适应,对工作的条条框框捏起拳头的抗拒,对独自在社会这片大海中沉浮的种种努力,到最后成就了圆满的生活,对工作也能举重若轻。这种人生巨变中最美的,肯定是它的过程,而在北京生活过的地方,就成了一切美好的载体。
和众多逐渐走向消亡的城中村一样,史各庄也要面临拆迁的结局,这座城安慰了10万“北漂”的城中村,似乎即将完成它作为城中村的最后使命。对于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北漂”来说,史各庄必将成为一份永恒的记忆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