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要闻

三农要闻

为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种子”问题专家回答这相当于“芯片”

时间:2020-12-26 12:27 |编辑:三农之声|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明年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这意味着什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其中之一。

  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极其重要。它在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当于工业生产里的芯片,这是一项核心技术。

土品种里藏着大价值

  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廖洪乐表示,我国国土广阔,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有着很好的种子资源。但现在有一种趋势,大量从国外进口或者由国外企业提供种子,而我国的许多土品种则被杂交、转基因等技术下的产品所淘汰。究其原因,是这些土品种效益低、产量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从科学和基因的角度来说,这些土品种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也许过段时间,等我们的经验技术成熟了,就能对这些种子进行改造,培育出独特的优良品种,这是其他小国不具有的优势。前提是我们要把它们保留下来。廖洪乐说。

  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消息,1217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十四五2021年种业工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会议并强调,十四五要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

  廖洪乐认为,接下来打好种业翻身仗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将我国传统的种子资源基因保留下来,建设好种子库。二是提高育种技术,让好的种子实现增量商品化。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耕地问题也在会议上被重点提及。

  会议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提法,在今年下半年的政策文件中频频登场。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挖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夏英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十三五以来,由于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效益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因此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但是,当前的外部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粮食环境存在紧张的趋势,这可能是将防止耕地非粮化提上重要议程的主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但从粮食全口径来看,中国粮食自给率约在85%。未来,生产肉蛋奶需要进口的饲料用粮还将继续增加。中国社科院预计到十四五期末,中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种子和耕地是两个关联的问题。种子问题是要解决农产品的单产和品质,但是没有土地来播种就无从谈起。廖洪乐分析,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一旦国外停止出口,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破坏和谐稳定。

  对于会议提到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廖洪乐认为,这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密切相关。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不仅对农业本身造成危害,还会导致水资源、土壤的污染,因此污染防治势在必行。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