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网读

三农网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春“送温暖”怎样才能更暖人心

时间:2021-02-08 17:18 |编辑:三农之声|

  这几天,困难户家中摆茅台瓶”“被慰问困难户住别墅等风波,让岁末年终的新春送温暖活动备受关注。

  看似生活殷实的涉事家庭是否是真正的困难户?帮扶对象的确立过程是否存在程序漏洞?哪些群体才应该是送温暖活动的首要对象?可以说,网友由看图抠细节引发的种种疑问,不仅是基于生活常识的合理质疑,也表达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反思和公共关切:基层送温暖活动,应当如何避免表面功夫和形式主义,多些实实在在的群众获得感?

送温暖活动的初衷,是通过贴心的物质帮扶和真挚的上门问候,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改善生活。可是现实操作中,不乏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态度功利化、表现套路化的乱象。比如,一到年底,便扎堆突击慰问,流水线式地客套几句,一通拍照留痕。由于不重实效,甚至把送温暖活动视为替自己刷存在感的面子工程,一不小心就翻车的情况便在所难免。此前,就出现过一些张冠李戴帮扶错对象等现象。

  这样浮于表面的送温暖活动,不仅造成了资源错配或浪费,也让困难群众的需求难以被真正发现和解决。究其根本,在于相关部门未能摆正态度,一味沉迷于自我标榜和自我感动,本该作为关注主体的困难群众,反而成了被迫配合宣传的配角。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对敷衍不走心的上门慰问,他们自然也只会简单地说几句场面话应付回去,很难敞开心扉、坦言困难。一些送温暖活动,也就异化为表演大于实质的形式主义。因此,新春送温暖要想真正暖人心,最重要的还是要秉持真诚的态度,警惕虚浮的形式化作风,务实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

  要把温暖送得周到、合适,离不开科学精细的策划和统筹考量。资源毕竟有限,送温暖活动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更重要。在帮扶人群优先顺序上,应该按困难的轻重缓急合理排序,并通过公开透明的规范化流程规避其中的腐败、寻租隐患。送温暖贵在细水长流地持续关注,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推动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比集中于少数几个节假日更具实质意义。

  具体的帮扶方式,也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就出现了就地过年的农民工、父母无法返乡的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除了送上几桶油、几袋米等物质福利,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眼下的燃眉之急。近期,廊坊、杭州等多地就通过开展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帮助失业人员方便快捷申领待遇、提供津贴等方式,回应了群众的切实需求、强化了兜底保障。也只有真正体会到贴心、实惠的政策支持,在外打拼、为城市运转付出巨大努力的他们才会在心底升起一股暖意。

  此外,新春送温暖活动是不是一定要套路化、程式化地大加传播,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自古以来,不论是养老、振穷,还是恤贫、宽疾,讲究的都是让被帮助者感到舒适自如,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必有所顾忌。所以,有些时候,比起忽略困难群众感受、大张旗鼓的宣传,润物细无声式的帮扶更能温暖人心。比如,前段时间,多所高校就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有学生每月在食堂吃饭60顿以上,且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等情况后,便偷偷给这些学生卡上打钱。类似偷偷送温暖的方式,既尊重了被帮助者的个人隐私,也避免了比惨”“证明自己困难等不够人性化的操作,显然更具设身处地思考的同理心,也更能让被帮助者领情和感动。

  可见,新春送温暖要想真正暖人心,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无他,就是真心换真心这么简单。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