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网读

三农网读

农民生产的粮食人人都要吃,可以说是农民养活了所有人吗?

时间:2021-01-11 06:52 |编辑:三农之声|

 农民养活了所有人,从一定角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角度,完全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父亲养活了儿子”,另外,像有的家庭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们要说“这个男人养活了一家人”,也是不同的角度。

微信图片_20210111060128.jpg

 农民,最本质上说是一种职业,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追溯历史,农民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

 原始社会,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于狩猎和采集,那时候就是猎人养活了所有人”。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人们渐渐积累了农耕知识,学会了种植当地的一些农作物。人们就渐渐的从游牧、逐水而居,固定为通过种植获得粮食长期在某地生活下去。

 最初的时候,人们还发现长期在某块地块种植,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因此有了轮耕轮作,后来人们发明了施肥,才逐渐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升,人类渐渐有更多的剩余商品或者粮食,可以供养一部分脱产的人。这些脱产的人本身就源自于拥有权力,再加上掌握文字、知识,因此在整个社会分配中会占据优势地位。

微信图片_20210111060136.jpg

 农业生产的粮食始终是社会的基础,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保证粮食来源的稳定。在封建社会及以前,一般是通过国家机器来强制征收税款或者粮食的方式,来保障脱产者的食物保障。当然,也有的统治者会给农民戴高帽,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重农抑商”,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粮食来源的稳定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对于粮食人们逐渐有了规模生产能力。像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管理3000亩土地,一年生产上千吨粮食,管理上万只鸡,上千头牛,养活99个美国人和34个外国人。这都是,通过农业生产机械才做到的,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又都是工厂生产的。这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依靠。

微信图片_20210111060142.jpg

 生产者数量减少,生产能力的提高,更容易造成囤积居奇。如何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这实际上,不仅仅需要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推动粮食循环,也需要形成一套自愿交易的粮食流转系统。农民愿意将手中的粮食转化为其他生活的资源,转化为对生活享受的资源。现在其实我们可以看的,一部手机价值2500元,可以顶一吨稻谷。如果有需要,我们就通过粮食变货币,货币变手机的渠道来进行交换。

 所以,生活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没有贵贱,也没有谁是多重要的。即使一个人的退出,会立马由其他人补上去。

 有人觉得自己生产的某种商品很宝贵,售价很便宜,舍不得卖,最终自己吃不了、用不了,只能白白的在仓库里蒙尘土或者烂掉一样。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