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人物

三农人物

逆行山乡待花开——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谢亚氚

时间:2020-08-04 23:02 |编辑:三农之声|

人物简介:谢亚氚,男,江西广昌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年参加工作,历任四川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四川省中小企业管理局干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团委委员、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从大学开始就一直关注并致力于志愿者服务,曾先后前往凉山州雷波县、甘孜州九龙县、阿坝州小金县等地开展过扶贫及志愿者服务等工作。

-工作中的谢亚氚

长田乡盘石村,位于达州市开江县西北角,与达川区、宣汉县相邻,辖5.4平方公里。从2018年3月开始,经济和信息化厅干部谢亚氚就在这里任“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从审视到信任,从外人到亲人,回望过去的岁月,谢亚氚与盘石村在点滴涓埃中浇灌着彼此的缘分。

盘石村九叶青花椒产业发展

“逆行”山乡 青春选择

同很多驻村“第一书记”一样,谢亚氚也是在城里长大,虽然出生在农村,却很小就到了城市,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再到进入机关工作的漫长时间里,除了回家探亲,基本上很少在农村生活。然而,当单位在2017年征询到农村驻村的扶贫人员时,谢亚氚却义无反顾地主动报了名。问起他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时,谢亚氚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因为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感情,参加工作后一直想找机会到基层锻炼一下自己,同时也弥补自己没有能在农村生活的遗憾。”

盘石村给谢亚氚的第一印象其实还蛮好的,虽然道路很狭窄,只够一辆车勉强通行,但却有山、有水,村民也很淳朴,乍一看去,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贫困,和之前去过的藏区、彝区相比,盘石村的村民在基本生活条件方面还是要好很多。

(盘石村新村聚居点建设)

然而,当他对村子进行了全面了解之后,却发现村子里的情况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好,首先是全村在家的劳动力很少。盘石村的户籍人口一共有1928人,18-50周岁这个年龄段常住在村子里的却不超过20人,这其中还包括肢体或精神残疾人员。其次是这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几乎全都是沿用的传统思维和种植模式,而且发展理念也非常落后,村民靠天吃饭的思想占据主位。通过逐家逐户的走访和细致调查,盘石村的一个个难题摆在了谢亚氚的眼前。

迎难而上 逐步攻坚

作为盘石村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谢亚氚给自己确定的首要任务和重点方向主要放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入手,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针对盘石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的具体指标,对标补短,首先解决群众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凝聚人心,提升村民满意度。

盘石村产业道路建设

村民的吃水问题一直是个大难题,至今他还很难忘记在村民涂大爷家的那一幕。涂大爷快80岁了,住在山坡上的一个大院子边,儿子有先天残疾,行动不便,抱养了一个小孙女,在读小学,家里的情况特别困难。谢亚氚第一次到涂大爷家走访,了解生活状况和存在困难时,涂大爷迟疑了好一会儿,从水缸里舀来一瓢水放在桌上。“书记,山上没水喝,这是我从山下堰塘里挑上来的水,你看看这水能不能喝。”看着那瓢浑浊发绿的水,谢亚氚揪心了。回去之后他立即召集驻村工作队成员,与村干部一起用了3天时间走遍了村里的各个角落,寻找可利用的饮用水水源,并联系省地矿局水文队来村里实地勘查可钻采地下水位置,还向县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争取了安全饮水项目72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月后,以接引山泉水、钻采深水井为主要水源的安全饮用水项目完工,基本解决了全村缺水户的喝水难问题。

盘石青花椒丰收啦(开江青品牌)

其次是科学合理的做活自选动作,抓好产业发展。一方面针对盘石村新发展青花椒、青脆李种植情况,邀请省植物工程院、省农科院、县农业局相关专家来村,给种植户系统讲解修枝、水肥管理、保花保果等各项技术要点,提高农户种植水平,为后期高质高量出果打下良好基础。一方面科学配比产业发展方向,针对村里的地理气候特点及传统种植习惯,有意引导扩大黄精、白芷等中草药种植面积,配套引进皇菊、奶甜玉米等新品种,同时培养鼓励村致富带头人发展肉牛养殖、水产养殖、林下养鸡等短平快项目。

盘石村皇菊茶

发展产业 破除旧思维

老乡们固步自封的陈旧思维,是阻碍脱贫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大家都知道万事开头难,产业发展也是这样。由于村子里的老年人占据绝大多数,当初刚开始发展新产业,种植青花椒、皇菊等新型经济作物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接受,因为从来都没接触过,工作很难开展,都觉得这也不靠谱,那也不靠谱,还是种植谷子、玉米、油菜老三样比较保险。怎么办呢?谢亚氚和他的工作团队主要是通过三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不断入户,开院坝会,给大家发放资料,全方位地介绍新型经济作物的具体用途、经济价值等。第二是让村干部带头,自己先种先发展,工作队自己就接连种了两年的皇菊、奶甜玉米。三是和农户提前签订采购合同,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就这样,农户们渐渐打消了顾虑,开始接受新型产业。

观音·皇菊宣传照

村民黄大哥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为了照顾上初中的儿子,黄大哥留在了家里务农,偶尔在周边打点零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清苦。针对这种情况,谢亚氚连续多天入户,鼓励他承包村里的集体花椒,并给他讲花椒种植的前景,让他树立了发展花椒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联系技术员专门给他讲解花椒种植技术,并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解决了花椒成长期的投入资金难题。现在,以黄大哥为代表的村民们种植的花椒地已基本成片,并且进入了产果期。

盘石村发展皇菊产业

决胜之年 目标清晰再启程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的决胜之年,当笔者问起谢亚氚有哪些目标和实施计划时。谢亚氚说:“从我而言,我认为驻村工作队的最主要作用是把自己更大的眼界、更新的视野带到基层,从而引导乡村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针对盘石村目前的发展情况,谢亚氚给自己确定了三个目标。

一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强化品牌建设,对现有的主力产品正式申报创建地标性品牌和知名商标,引导打造有机生态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循环农业,科学配比现有产业资源,形成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发展循环;发展家庭农场,引导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发展申报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型家庭农场。

盘石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设

二是环境整治再下新功夫。重点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协调争取政府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本,并委托专业公司量身订制具体解决方案,从大型新村聚居点、小型居民聚居点、独栋民居这三个层级进行样本化打造。

三是人才培养再出新举措。针对村预备党员、后备党员、产业管理人员、技术带头人,分类别进行职业化专项培训,以应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拳拳期望 恋恋情怀

无论在巴蜀大地,还是在全国,有太多像谢亚氚一样的“第一书记”,他们都是来自不同岗位的社会精英,但不论他们来自哪里,在基层、在乡村他们的任务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带领自己的村民脱贫致富。在访谈快结束的时候,笔者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挂职干部,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您会担心您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延续吗?”

谢亚氚在经过一番陈思后,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说实话,这是我目前最为担心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进入,给贫困村带来了大量新鲜血液和广阔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帮扶发展,村情村貌变化喜人,整村按脱贫标准退出问题不大,但针对驻村工作队撤离后可能带来的空档期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琢磨的问题。”

针对可能发生的人走茶凉、抄翻重来问题,谢亚氚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能给更多的扶贫干部和管理者们带来一份思索和启迪。

第一是解决领头人问题。推行村书记年轻化、职业化,提高村干部整体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村配备或培养产业发展技术团队,或技术领头人,引导村民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选好、培养好村集体经济实际管理人。

第二是解决制度问题。重点针对集体经济发展,建议完全改变政经部分集体经济发展、管理模式,给集体经济公司更多、更大的决策自主权和独立财务权,变日常决策审批型管理为年终审计型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体制,发展激励体制,充分调动各类有益发展动力,让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可以得到有效统一。合理引入社会资本,与集体股权形成形式多样的科学配比模式,各取所长,相互促进。

第三是解决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从科学管理角度,提升扶贫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打造扶贫产品的商业型产品品牌,让扶贫三无产品变成适应市场基本规则的商业产品;建立线上线下正常商业化销售模式,形成长效化销售渠道。

幸福新村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谢亚氚写在他日记扉页上的一首小诗:捧一颗红心,带一片赤诚,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村,从儿女情长到国之大义。不为雄心,只因号角声响,不期流芳,只盼让青春化雨,静待花开。

“第一书记”们的工作还在继续,谢亚氚的工作也在继续……

注释:

⑴:一低五有:贫困发生率降至3%,有集体经济、有通村硬化路、有活动室、有卫生室、有通讯网络。

⑵:一超六有:一超,贫困户来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省确定的扶贫标准;六有: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有安全饮水、有广播电视、有生活用电。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受访者

注:本文转载自川农观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