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人物

三农人物

潘廷、闫振国:脱贫攻坚路上的“普通人”

时间:2020-10-16 23:16 |编辑:三农之声|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在阳高县脱贫攻坚的这条路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普通又不普通,他们平凡又不平凡。他们就是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役一线的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小身板挺起脱贫大脊梁

 说起潘廷,村里人没有一个不夸他的。“是二圪蛋(潘廷的小名)带着我们脱了贫,我们都信服他!”村民薛巨亮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在40岁那年,潘廷受到老支书语重心长的委托,扔下干得风生水起的水电安装工作,回到阔别14年的家乡大白登镇潘寺村当起了村支书,挑起了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着从小看着他长大的父老乡亲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潘寺村的邻居、伙伴们一起努力,潘寺村从此变了样。

 挖掘土地潜力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改善生产条件,他先后争取投资230万元,新打并配套机井11眼,安装80KVA变压器3台, 架高压线1200米, 铺设节水管道6500米, 新增、恢复和改善水浇地3600亩,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设施农业依靠科技致富。他多次到镇上县里,为村民协调、周旋,争取到信用社贷款432万元, 发动农民自筹资金129.6万元,建成108栋日光温室园区并在建成当年就配齐了机、电、井、节水灌溉、路、林。关注弱势群体奋力脱贫攻坚。 潘廷把弱势群体的冷暖挂在心中,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67人,谁最困难,谁需要什么帮助,他了如指掌,牢记于心。2017年更是带领着全村人民脱了贫。

 现在的潘寺村真的变了样,一进村口,就看见美观实用的足球场、供村民饭后散步的小公园和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在欢声笑语中翩翩起舞。家家户户都不再为生计发愁,都鼓足干劲忙着属于自己的“事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不拖后腿。”村民薛巨亮自豪的说着。

“土专家”并不土

 闫振国是阳高县龙泉镇东关村第一批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也是大伙儿公认的“土专家”。但土专家并不老土,从2012年起,闫振国就开始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合作,在阳高县蔬菜大棚中相继推广了滴灌、熊峰授粉、以虫治虫生物防治和智能大棚等多项先进技术,在助农增收上“耍”上了新科技,收到了好效益。

“滴灌在古城镇已经推广了好多年,这种浇水方式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水的利用率可达95%,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现在古城镇有三分之一种植大棚的农户都安装了滴灌设备。”闫振国介绍。

“刚开始,闫老师给我们介绍滴灌,我们都接受不了,后来看见别人用得挺好,也就学着安装了,现在棚里湿度降低了,蔬菜得病也少了。今年我们两口子种了3个棚,毛收入就有5万,不白忙活。”古城镇下娘城村菜农三喜说。

 在闫振国的帮助下,不少大棚种植户都用上了新技术,摆脱了土方法。“我家的大棚就是熊蜂授粉,以前每到西红柿授粉的季节,我们一家人忙忙碌碌好几天才能完成,有时候不是喷多了就是喷少了,畸形果比较多。现在根本不用操心,熊蜂自动授粉,省时省力效果还好,还是得相信科技的力量啊!”龙泉镇富园村菜农刘军乐呵呵地说。

 今年56岁的闫振国从事大棚蔬菜种植20余年,一直在种棚上玩“新花样”——全自动智能放风机、水肥一体化膜下微喷、防虫网……其好处也多得数不完:大棚“长”了人脑,自知冷暖自行调节“盖被子”;大棚“长”了耳朵,“听”到千里外主人手机命令立即“关窗”避风雨;大棚“长”了人手,水肥自动调和为作物补“身骨”。

“让大棚‘自理’,我们省出了劳力。今年我们种植油桃的大棚引进了40多套全自动智能放风机,手机监控,智能调控,可省事了。”古城镇油桃种植户纷纷为闫振国推广的智能大棚点赞。

 脱贫攻坚的路上,不缺少普通人,正是这些普通人干着不普通的事,才让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才让我们的明天变得更加的美好。(山西省阳高县新闻中心)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