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粮食

粮食

尽快修订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守卫大国粮仓“十四五”开局我们打算这样干

时间:2021-04-04 19:54 |编辑:三农之声|

 守住大国粮仓,保障粮食安全。4月2日,国新办就“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七连丰”,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十四五”开局,规划纲要首次设立粮食安全指标。作为世界粮储大国,我国将如何应对玉米涨价、粮食市场异动风险等诸多扰动因素?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梁彦等出席会议并介绍相关情况。

 关于我国粮食储备量?——人均占有超470公斤

 据介绍,从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粮食安全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产量高、供应稳、储备足。目前,全国粮食生产已经“十七连丰”,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完全自给。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国际400公斤的平均水平。

 同期,全国粮库规模稳定储备充足。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和地方储备粮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的市场供应,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全国粮食完好仓容超过6.5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

 此外,国家还建立了粮食应急网络体系。目前有5448家粮油应急加工企业,2777个应急配送中心,3741家应急储运企业,43573个应急供应网点,组成了粮食应急供应的保障网络;国家层面1072个、地方层面9206个粮油市场的信息监测点,密切跟踪市场的供应以及价格变动情况。

“这些机构和监测点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时特别是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去年新冠疫情最重的时候,5000多家粮油应急加工保供企业,其中4750家在第一时间恢复了生产,保证了市场粮油的紧急供应。”梁彦表示。

 但梁彦也指出,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形势是好的,国家粮食的安全是有保障的,但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仍不能放松。“因为从中长期看,我们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地缺水少人多、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容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潜在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关于玉米涨价?——国内玉米价格较2月高点降约3%

 今年初,全国玉米价格一度出现飙升,为平抑粮价,政府将国储小麦和稻谷定向售卖。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通过定向竞价销售的小麦和稻谷共计约成交3000万吨,其中小麦2500万吨左右,稻谷接近500万吨。“这部分投放市场的粮食,一方面面粉加工企业购买用于生产面粉,也有一部分是饲料企业购买作饲料的原料。”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说。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玉米价格已较年初高点出现回调。据秦玉云介绍,“我国玉米消费主要被用作饲料,还有一部分深加工的使用玉米饲料消费,大概占整个消费总量的60%。刚才您提到玉米的价格前期有所上涨,这主要是受饲料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近期玉米价格已经出现回调,特别是期现货价格都有一定程度回落,比2月份高点降了3%左右。”

 同期,我国小麦和稻谷的库存都处于历史高位,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政府储备中小麦和稻谷的比例占比是相当高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政策性库存,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收储的。

 秦玉云指出,近年来,我国稻谷、小麦供求基本平衡有余,生产保障能力非常强。另据有关部门的信息,今年小麦播种面积是增加的,目前苗情长势良好,因此夏粮丰收也有很好的基础。总的来看,小麦和稻谷有一部分用作饲料,不会对我们的口粮安全产生任何影响。

 如何面对粮食异动风险?——我国要尽快修订国家粮食应急预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确保了城乡居民米面粮油的需要,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应急保供能力胜利通过了大战大考的压力测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指出。

 具体体现在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的日常管理和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候发挥作用;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除充足的原粮储备外,我国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5天消费需要的成品粮储备;应急保供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有5.6万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储运企业和供应网点,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粮食应急保供网络;市场监测预警进一步强化。在全国设立超过1万个各级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基本覆盖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可动态掌握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

 钱毅表示,下一步,要尽快修订国家粮食应急预案,总结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应急保供的经验,以开展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持续提升粮食应急处置能力,综合考虑各地粮食产销、灾害发生、人口规模、地方经济发展等情况,优化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点的能力布局,完善逐级保障、层级响应、小灾省域内自救、大灾区域救助的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实现信息互联共享、粮源统筹调度、多级协同联动、快速高效响应。

 如何实现“数字粮储”?——与产、购、储、加、销深度融合

 钱毅表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聚焦“数字粮储”建设,进一步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的产、购、储、加、销深度融合,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数据安全中心,推动数据赋能粮食全产业链协同转型。

 具体而言,整合共享粮食产业链数据,推动播种、气象、产量、病虫害等相关生产领域数据共享共用;建设数字粮库升级版,重点提升数字化收购和智能化仓储水平;推动粮食加工数字化升级,推进加工企业上云、上链、上平台;推动粮食交易智能化,要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功能,构建统一粮食物流平台,打通粮食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全过程数据通道,加快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钱毅表示。日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用了一篇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提出要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首设粮食安全指标后,最新动向?——正加快编制“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专项规划

 据介绍,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在按“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加快编制“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将统筹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完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全链条保障粮食安全,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

 统筹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改革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科学确定政府储备规模,完善“通道+线路+枢纽+节点”的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强化监测预警,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抓好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消费需求。

 推动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和适度加工技术,强化标准引领,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爱粮节粮”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倡导绿色健康消费习惯。

 推进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实行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加快实施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强化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推进“数字粮储”建设,严格执法监管,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梁彦称,概括讲就是统筹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协同保障能力、收储调控能力、产业支撑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以及节粮减损能力,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守住大国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注:本文转载自北京商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