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巨大风险,农业保险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高度重视农业保险的发展。70余年的发展历程,尽管有许多困难、波折,乃至反复,但从总体看,我国的农业保险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发展与跨越。不仅是业务范围和规模,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保险向现代农业保险的跨越。
目前,国家发展“三农”总体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正赋予农业保险更广泛的内涵与外延,即将农民和农村纳入保险服务范畴,实现从“小农险”向“大农险”的跨越,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从无到有
新中国的农业保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之后,就在一些地区开展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由于历史的因素,农业保险出现过停办。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施,农民在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的同时,作为个体的“承包户”风险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再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82年,人民保险公司开始全面恢复农业保险。
1986年,我国第一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成立,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开始打破了人保“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也标志着农业保险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之后,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82年至1992年10年间,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23万元发展到了8.62亿元。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2年,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在这个背景下,一是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定位有所调整,即将其定位为商业性保险业务,政策支持的力度减弱,乃至退出。二是我国农业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风险复杂且分散,使得农业保险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三是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相对有限,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定价,农业保险陷入了深度亏损状态,各家保险公司“望而生畏”。四是农业保险具有显著的巨灾风险特征,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均缺乏相应的再保险支持,风险难以分散,保险公司“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一些保险公司股改上市,考虑到农业保险具有显著的“政策性”特征,且经营不佳,纷纷将此业务进行“剥离”。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次的衰退期。到了2004年,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下降到了3.77亿元。
驶上快车道
2004年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全面、系统和具体的部署。
在这个背景下,农业保险被提上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制度——“保费补贴,市场化运作”模式,即中央和各级财政对农民投保农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保险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避免了将农业保险简单地“官办”可能产生的弊端和问题。
2007年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这一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0亿元农业保险的专项保费补贴资金,同时,要求地方财政进行相应的配套,对六省区五大类粮食作物予以保费补贴。
财政保费补贴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保险的“付费能力”问题,调动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基本规模的保证,推动农业保险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下,我国加快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培育,尤其是对专业化经营主体和能力的培育。安信农险、安华农险、国元农险、中原农险等一批专业性的农业保险相继成立。同时,我国探索了多种形态的农业保险,成立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还在宁波慈溪开展农村互助合作社的试点。此外,在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还引进了以经营农业保险见长的法国安盟保险公司,并将注册地落户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
此后,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在迅速壮大,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亿元,业务规模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也从2007年的51.8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680亿元,农业保险服务的农户数也从2007年的4981万户次增长到2019年的1.8亿户次。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为270余种,基本覆盖了各个领域。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中央和各级财政的支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开展制度、监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同年,财政部印发了《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2014年,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成立。
2020年农业再保险公司成立,更是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新格局新要求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表面上看,加了“农村”二字,但它既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现代化的有机整体。保险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和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课题。
从总体框架看,未来的农业保险将从“小农险”向“大农险”过渡,即在传统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发展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大农险”。
新时期,农业保险应该如何发展?
第一,解决好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升级,农业风险分散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财政保费补贴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农业保险需要逐步从政策性为主向商业性为主过渡。对此,一是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进一步降本增效,为商业化经营奠定基础;二是要关注农业生产新模式带来的新风险,如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风险;三是要大力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逐步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化经营。
第二,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成为新组织形态。在这一背景下,农业保险要从新型农业业态的视角,重新思考发展和服务模式问题。一是要通过农业保险为农业经济组织的融资提供风险背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通过推动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加大农业的科技化水平,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三是继续推广“保单+订单”模式,为龙头企业解决可能面临的“定金”风险,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继而解决农户的生产资金问题。四是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指数和价格保险,提高收入保险占比,为农业和农民提供高水准的风险保障服务,切实提高和保障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和农民无疑是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出了“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总体上仍属于低水平状态,与日益提高的农村生活水平和广大农民的期望不相符。下一步,除了国家层面继续加大投入外,保险行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融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保险行业应当将“普惠保险”作为经营的基本理念,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创新与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第四,“金融扶贫,保险先行”已经成为保险行业和各级政府的共识,这是对前期保险全面参与和融入“脱贫攻坚”任务的最好肯定。“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要在“脱贫不脱政策”原则下,通过保险,解决可能出现的“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保险业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农房保险,进一步提高保障范围和程度,另一方面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出各类“脱贫综合保险”,更好地发挥保险在扶贫,特别是巩固脱贫成果中的独特作用。
第五,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而将保险纳入农村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前期,保险业在山东地区就开展了“农村治安保险”并取得了很好效果。下一步,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利用农村治安保险和环境责任保险,开展“保险+”的模式创新,解决农村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作者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原副总裁)
《三农之声》北京讯(央舆三风融媒中心 李玉磊 索飞)2023年3月13日,央舆三风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央舆<[详情]
《三农之声》河南禹州讯(姜宏伟 方兰兰 韩同瑞)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奎屯讯(玛迪娜 王倩)6月29日,由新疆老年体协主办,奎屯市文旅局、新疆老年体协健身球操专项<[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奎屯零距离讯(李杨)为推进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奎屯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各类商业活动火<[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奎屯讯(梁奕 陈世健 王倩)为提升奎屯市医保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奎屯市医保局采取“走出去”的<[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奎屯讯(赵启帆)近日,记者在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培训会上获悉,开发区人<[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精河零距离讯(马海玲)6月9日,“大美精河 游我来讲”首届讲解员大赛启动仪式暨讲解员培训在精<[详情]
《民声面对面》山东潍坊讯(张海亮)农民工讨薪难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详情]
《三农之声》新疆岳普湖零距离讯(合麦提江 阿迪力 阿孜古丽)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岳普湖县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