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三农观察

三农观察

三农之声新观察:“一村一品”不妨多点花样

时间:2021-01-31 18:45 |编辑:三农之声|

 近年来,有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很多地方也积极培植优势农业产业,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专业村”“专业镇”。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的形成,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了农民增收。笔者认为,随着农业产业的专一化,尤其是种植业的专一化,有些问题也需要重视。

 首先,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作物的种植,离不开土壤。但连续多年种植单一作物,容易导致重茬病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如大姜、大蒜、山药等作物,都存在重茬病害问题。为了克服重茬病害,种植户只能加大农药肥料的投入。还有很多农户,不得不“转战”外地,流转土地,继续种植该作物。

 其次,销售渠道长期单一化,农民议价权弱化。在农产品的集中产区,产量大、品质高,收购商多,农民往往不愁销路。但在一些产区,也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收购商靠农村经纪人帮忙收货,时间久了,收购商和经纪人形成“利益共同体”,新来的收购商则很难再进村收货。其后果就是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固化和单一化,收购商的强势地位不断巩固,农民的议价权则会持续弱化。

 再就是,单一农产品往往不适应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随着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传统的“农户—收购商—批发商—消费者”的多级农产品销售渠道正在改变。借助电商渠道,生产者可以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但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元化的,如电商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往往倾向购买不同杂粮,不同蔬菜的“组合包”。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专业村的电商经营者,不得不从外地购买其他搭配产品,变成了“二道贩子”。这样一来,产地直销对接消费者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针对“一村一品”专一化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各地不应该单一地追求面积的扩大,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可以适度丰富一下产品类型,给“一村一品”多点花样,这样也能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逐步转型,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全产业链效益。如一些果树专业村,为了满足游客的采摘需求,从原来的一季采果卖果,逐渐向两季有果甚至三季有果转型。

 为了适应电商等新渠道的发展,专业村或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在一定区域内抱团发展,联合推出丰富多样的包装组合,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产地市场监管,打造公平的农产品收购环境,吸引八方客商。让优质产品卖出优价,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注:本文转载自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