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试点进程,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释放剩余价值是当前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各地为了有效解决承包地被闲置、抛荒甚至破坏的有效捷径。像土地流转、闲置土地自愿有偿退出、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等都是目前各地在试点推行的土地改革举措,其中承包地自愿退出在部分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简单来讲,承包地自愿有偿退出即农民提出“退地”申请,待审批通过之后拿到一笔经济补偿。换言之,放弃承包地的经营使用权来换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据了解,各地关于承包地自愿退出的补偿标准不一,补偿高的地方能达10万/亩,补偿低的地方可能仅仅只有2万/亩。比如,贵州某县退地补偿标准仅为2.3万/亩,而四川某地区退地补偿则高达8万/亩。
假定退地补偿标准为5万/亩,A农民选择全部退出10亩耕地,则预计可拿到50万元补偿。与流转每年1000元/亩的租金相比,10亩地恐需要流转50年,才等同于自愿退地所获得经济赔偿。对于绝大部分的农民而言,这看起来是很好的一桩“买卖”,然而不少进城落户的农民宁愿流转甚至抛荒也不愿意退地,这究竟是为啥呢?
①土地升值板上钉钉
考虑到土地后期的升值空间,不少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尽管看起来5万/亩的赔偿标准已经是种地收入的N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形势的变化,到二轮承包结束土地升值恐已板上钉钉。因此,一部分农民看来现在“退地”并不划算。
②“退地”等于永久“失地”
按照当前的政策,农户自愿退出承包地之后,无论以后是否会再重新分地,均与你无关。也就是说,现在退地换钱等同于永久失去农村土地。因此,考虑到晚年之后的生活,不少农民不愿意退地换钱。
③有地=有后路
选择自愿退出农村土地的大多数是已经进城落户且在城镇有稳定工作的“城里人”,他们在城里有稳定的住所和经济来源,农村的土地自然也就闲置或无人照料了。不过,农村有地就等于有后路,甭管以后在城里混得咋样,不退地反倒让心里更踏实。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土地的政策只是在试点地区推行,并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将来一旦大面积实施的话,退地的补偿可能就不会有现在高了,届时咱农民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最后,甭管怎么说,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有地才能更有安全感,大家说是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