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社会

社会

三农之声新观察:中国大学就业率造假,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时间:2021-01-17 19:40 |编辑:三农之声|

 一项针对国内100所高校权威统计显示,高校平均就业率已经突破95%。

 985高校,211高校,还有普通本科自不必说,民办本科、独立学院就业率甚至更高。有部分高校,统计的就业率能够高达99%,在经济并不景气的情况下,这样的数据不得不令人惊叹。

 于是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只要进入了大学的校门,便拿到了工作单位的入场券。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1.jpg

 大学生就业

 最难就业季

 借用《权力的游戏》里一句经典台词来形容今年的经济:“凛冬将至。”特朗普上任以来开启了贸易战,全球产业链被打破重组,外需急剧下跌,一季度我国贸易出口下跌了13%,根据测算,我国损失约1000万个岗位。

 疫情的泛滥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企业利润大幅度下跌,去年疫情最严重的1-3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很多公司进行了裁员。比这更惨的是个体经营者,由于消费的断崖式下跌,高房租让经营者不堪重负,无奈之下只能关门大吉。

 几方面的不利因素,对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就业形势一片萧条。

 到了2020年年底,疫情反而大有抬头之势,在国外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2.jpg

 大学生就业

 今年,中国官方统计的全国失业率是5.9%,但这只是城镇人口的就业情况,并未将广大农民工计算进去。农民工大多处于边缘状态,工作的不固定性较强,很多是由“包工头”带出去,根本就没有签署劳动合同。

 倘若遇到没有活接了,就各自散去回家种地,所以他们并不能以“就业”计算。这一部分群体,占到总人口的20%,如果全部考虑进去,势必会对数据产生很大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0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有近900万,同比去年增加了56%,而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应届生的招聘需求则同比下降22%。在多重的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成为了史上最难的就业季。

3.jpg

 大学生就业

 数字的游戏

 在经济的寒冬中,高校就业的就业数据却是一片亮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高校对刷“就业率”的法则早就烂熟于心,采用“萝卜加大棒”的形式,让一个个毕业生“被就业”了。

 玩转这个游戏的制胜法宝,就是一个叫做“三方就业协议”的文件,它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神通广大。

 高校对于就业的定义,就是签署了第三方就业协议。无论你是聘用、创业,还是其他形形色色的模式,都可以找到相关选项。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涵盖了自由职业、短期劳动合同等,像开网店、写公众号、电子竞技等,也被纳入了“自由职业”。

 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只要抓牢毕业生填写三方协议,那么“就业率”便不在话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校设计出了很多“伎俩”。

4.jpg

 大学生就业

 一方面是奖励,对成功签署三方协议的个人予以表扬,对全员签署的班级进行嘉奖,签署率也成为考核辅导员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则是威吓,如果不签署三方协议,就不能拿到毕业证和报到证,甚至与档案挂钩。最后一种惯用的方法就是“骗”,由学校出面邀请企业与未就业学生签署“假协议”,学生并不用真正去报到、上班。

 于是,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保证,顺利移走档案,毕业生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他们有的铤而走险,伪造公章和文件,和企业签署“阴阳合同”;在这样的需求下,淘宝“代签三方协议”业务也应运而生,并且有着很高的成交量。甚至有毕业生选择去网店挂职,也算作找到了“自由职业”。

 在就业率的计算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猫腻”。“就业”不仅包含了工作,还包括了出国留学、考研深造等。考研官宣扩招18.9万,硕士招生增幅接近20%,这部分人也被硬生生算在了“已就业”的人口基数里。

 众所周知,考研仅仅是推迟了就业而已,而并不能确保就业,如今在外卖的队伍里,拥有硕士学历的多达7万人,可见竞争之激烈。

5.jpg

 大学生就业

 真实的困境

 那么,高校真实的就业率是多少呢?

 为了破解这个“谜题”,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开展长达十几年的调查研究,用海量的数据揭露了真实的情况。以2017年为例,未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占据了14.6%,按照现行通用的算法,就业率应该是85.4%。

 在五类院校中,985、211的就业率较高,最低的是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其中独立学院就业率仅75.4%。

 这样一个最为接近真实的数据,无疑让广大高校的“官宣就业率”打了脸。在互联网曝光的数据,更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官方公众号上,推送一篇“致校友倡议书”中提到,今年的上半年,该学院的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本科就业率仅仅35.17%,正式签约的毕业生更是只有14.48%。

6.jpg

 大学生就业

 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已经就业的的校友,希望发挥平台和人脉的优势,为新一届毕业生提供就业上的帮助。

 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统计了该院400名本科学生,除去一半选择考研,剩下的协议就业率数据是23.57%。

 但是诡异的是,这些推文被发出后不久,便遭到官方的秒删,不知道是因为数据失实,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号召校友提供就业帮助的大学并不在少数,华东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这些曾经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如今也不得不发出求助,背后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高校已经不是这个经济的寒冬的“温室”或者“避风港”,无论你是含着金钥匙的985、211毕业生,还是自带光环的“海龟”、“高学历”,都难免在寒潮之中瑟瑟发抖。

7.jpg

 大学生就业

 社会的焦虑

 高校如此玩命地堆高数据,背后暗含的是整个社会的焦虑。

 曾经“上大学”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村里能出几个大学生,几乎和古代“中状元”差不多,敲锣打鼓享受的极大的荣耀。

 那时候的大学,的确“含金量”非常高。曾经的大学生是“包分配”的,毕业了直接就是国家干部,拿到了旱涝保收稳定工作,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当然,考上大学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1980年的高考录取率仅8%,1990年也只有22%,能趟过这条河的,注定是能秒杀众人的。

 随着大学的扩招,入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共有975万参加高考的考生,录取715万人,录取率高达73%。人数的急剧增长带来了严重的贬值,无论什么工作,即使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招聘的起底也是本科生。前一段时间,网上曝光的月薪两三千的“城管临时工”,也要求是硕士学历,一时间引发了社会热议。

8.jpg

 大学生就业

 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下,人们越来越焦虑。原本大学是“找到工作”的跳板和桥梁,如今看来也不奏效了。在有限的选择下,“就业率高”成为了金字招牌,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也让众人趋之若鹜。而学校究竟学术氛围如何、文化底蕴怎样,在“就业”面前也显得无足轻重。

 正如精明的商家拿捏住消费者的心理一样,高校精准对接社会大众要求,让就业率数据一次又一次创了新高。高校运用最简单、便捷、廉价的形式,达到了最好的广告效果,这远比引进专家人才、做成科研成果要简单很多。

 充满泡沫的数据,让全社会进入一场醉酒式的狂欢。

9.jpg

 大学生就业

 回归本真

 一百年前,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任命的当天,他发表了演说,认为大学办学的宗旨,就是研究高级的学问。“教育独立”是大学办学最基本的保障,学校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干涉和世俗的干扰。

 然而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办学理念非但没有改观,反而背离了原本的初衷。金钱与利益腐蚀了原本纯洁的校园,这里也沦为世俗之地不能例外。在“盈利”、“赚钱”的利诱之下,学术不再成为唯一的标尺,无论教授还是学生,无不为那碎银几两,而整日操心。在这样浮躁的心态下,“专业是否赚钱”、“就业形势是否良好”,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在今天的社会里越来越普遍,成功学教会了世人“走捷径”、“抄近路”,让大家日渐迷失了自我。即使“就业率”这种无关紧要的数据,也因各种造假走上风口浪尖。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社会经济在进步,人们的思维却在退步。在越建越豪华的校舍里,我们更渴望曾经的那份纯真与质朴。/陈昱文

注:本文转载自央视三农之声,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滚动快送
hongsewenhuayinlin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