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行善举 治病救人惠乡邻
——记秦安县莲花镇董湾村董文生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余碧波
16岁起,他就给村民看病。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30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将青春和激情都献给了基层的百姓,退休后还在初心不改,治病救人惠及乡邻。
今年67岁的董文生是秦安县莲花镇董湾村村医,从1979年开始行医,从医三十多年,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受群众信赖。2013年,董文生虽然从村医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还是不忘初心刻苦钻研,一如既往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董湾村地处莲花镇山区,山路崎岖难走,作为村医的董文生从来没有因为道路难行而推脱,不管是雨雪交加,还是披星戴月他都是随叫随到、尽心尽力,从不敢怠慢,三十多年如一日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村民解除病痛,他的付出换回的是村民无限的信任。由于他常年走村串户,劳累成疾腰腿疼痛,但还是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董文生一直把病人放在首位,无论是在吃饭还是睡觉,只要有病人来求助,他就会马上行动,尽职尽责地为病人服务。他家的大门经常在半夜三更时被敲得“砰砰”响,那是病人来看病,他似乎把这个声音当成自己的闹钟,无论多困多累,只要听到敲门声,他就会以最快速度起床为病人接诊。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卫生条件很差。当时,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主要靠“老三件”——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但对于很多病,这“老三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对于稍微有些难度的疑难杂症,董文生就陪病人到县上或市上规模更大的医院就诊。
三十多年的行医,董文生养成了一个老习惯,对老弱残困人群采取赊、欠的办法,不管有钱没钱都先治病。
“以前,村民的日子过得苦,有个头疼感冒就来我这里看,看完病没钱给就先欠着,有些村民等手头宽裕了就给,有些时间长了估计也忘了就不给了,这是常有的事。”董文生说。
董文生不仅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村医,也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直以来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团结群众,随时警惕不良倾向,敢于坚持原则。在村里他孝老爱亲,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以诚待人、以信取人,履约践诺、言行一致,时常带着群众参加村里各种活动,在群众中具有好口碑、好形象。平时与人相处中,董文生也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村里集体活动中他也是从不落伍,虽然腰腿不舒服,但干活也从不输年轻人。
2017年7月的一天,董文生正在村上修水毁路段时,有村民打来电话说有人感冒高烧而导致休克。他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工具,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患者家中,由于患者身体比较特殊,不能随意用药,他冷静观察,用物理和针灸给病人降温,最后,病人慢慢地恢复了意识,他这才松了口气,用袖子擦着脸上的汗水。
董文生退体后种了些果树,但还是有些村民找他看病,他也从不推辞,免费为村民看病。面对村民数不尽的感谢,董文生只是答道,“群众信任我,我又能帮他们解决病痛,对于我来说,能够为村里的老百姓服务,我感到很幸福。”
董文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但他做到了讲诚信、行善事,时时为患者着想,事事为他人考虑,用一颗爱心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