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之声》栏目官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协办  
    2020年07月12日 08:14:30 星期日
首页 > >>天南地北 湖北

湖北

小县偏出大作家 文苑花开季季新——湖北英山县文化馆文学创作辅导工作纪实

时间:2020-11-18 21:39 |编辑:三农之声|

 湖北之窗新闻网(通讯员张保良 徐拥军 刘平海)讯 提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文化馆的文学创作辅导工作,无不令人称羡。这个山区小县的县级文化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相继走出了熊召政、刘醒龙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姜天民获得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相当于现在的鲁迅文学奖)。一个县级文化馆走出三位蜚声荆楚大地,享誉国内外的大作家,正如著名评论家於可训先生说的那样:恐怕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东与安徽省岳西、太湖交界;南与蕲春、浠水接壤;西与罗田相邻,北与安徽省金寨、霍山毗连。全县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约70公里,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全县总人口39.76万人。是鄂豫皖三省边境的腹地中心,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中国茶叶之乡、丝绸之乡、药材之乡、漂流之乡,曾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英山的人文历史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政清廉文化底蕴丰厚,孕育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作家和优秀作品,出现了“一县三星”、“一县五委员”、“一班两作家”、“一家两诗人”、“一县作家群”的奇特文学现象。这些奇特文学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

  “伯乐”慧眼识“珠” “千里马”借势腾飞

  从七十年代至今,英山县文化馆在文学创作辅导工作上,甘当人梯,在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中发现有创作潜能作者后,主动地跟踪扶持培养,并积极地向文化、宣传主管部门和县分管领导写报告,大胆破格取用人才,让有文学创作才能的人有用武之地。七十年代初,熊召政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在本县修建张家咀水库工地上的金家铺民兵团当宣传员,搞工地宣传。县文化馆从大量的投稿作品中,发现熊召政具有较强的文学创作天赋,通过联系接触,发现他勤奋好学,长期以诗书为伴。于是,县文化馆向县文教局、县委宣传部反映熊召政的创作情况,并向县文教局、县委宣传部、县委写报告,要求将熊召政招进县文化馆工作。当时是极左时期,对人事编制和财政编制卡的十分紧,行政事业单位进一个人比“登天”还要难。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馆得到文教局和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才征得县委主要领导的同意并批示,将熊召政破格招进了县文化馆任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姜天民从江苏邳县回到英山老家后,在长冲区大畈河任吃“谷”的民办教师,县文化馆在业余作者队伍中发现他是一位有发展前途的作者,县文化馆在跟踪培养一段时间后,又三番五次递报告,找领导要求将姜天民招进县文化馆工作。县文教局、县委宣传部经多次研究,还是大胆地取用了姜天民,将姜天民招进了文化馆工作。

  熊召政招进文化馆后在文学创作中做出了成绩,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被选调入《长江文艺》工作。姜天民的小说和儿童小说也相继发表出版,在省内外产生不小的影响。县文化馆估计姜天民在英山文化馆也呆不了多久,文化馆领导就叫姜天民物色接班人。当时,有多名业余作者都想进县文化馆任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姜天民当时说:“阀门厂的刘醒龙写小说有灵气,进刘醒龙合适。”这样一来,县文化馆又向文化、宣传部门写报告,找领导要求将刘醒龙调进文化馆任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当时刘醒龙是阀门厂的工人编制,想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文化馆,也并非易事。为了大胆取用人才,为发展英山的文学事业寻找“千里马”,县文化局、县委宣传部再三研究,同意先将刘醒龙借调到文化馆。刘醒龙借调进县文化馆任文学创作辅导干部后,其小说作品在《安徽文学》发表,受到读者好评,产生不小的影响。县文化馆、文化局、县委宣传部即向县政府、县主要领导汇报,将刘醒龙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正式调进文化馆。

  多年来,县文化馆在文学创作辅导工作中,一直在做甘为人梯,当好“伯乐”的工作,才使英山走出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三位文学之星”。

  为了培养更多作者,出更多优秀作品,英山文化馆还为英山的业余作者:

  构筑文学花圃园地 壮大文学创作队伍

  英山县文化馆的工作不但有文化宣传部门的重视,也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无论在资金和人员编制,特别是对重点文学艺术人才的引进,都大开绿灯,启动破格优先通道,不拘一格选用了可造之才,才造就了令人惊羡的“文学三星”。

  多年来,英山县文化馆为了多出人才,多出优秀作品,使英山的文学创作事业长盛不衰,长期举办文学创作辅导刊物,为文学创作爱好者提供练笔、发表习作的园地,使英山的文学创作爱好者在这块文学园地上茁壮成长,争芳吐艳。英山文化馆早期的《英山文化》、《革命文化》、《英山文艺》等刊物,既是熊召政、姜天民、刘醒龙等作家初发作品的园地,也是他们步入文学殿堂的最厚实的奠基石。他们首先是刊物的重点作者,后来是刊物的编辑。他们成长为全国著名作家人后,仍惠寄作品为英山的文学刊物增光添彩。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英山县文化馆为了提高县级文学辅导刊物的品位,将原《英山文艺》改版为《山泉》。《山泉》刊名由原《长江文艺》主编,在延安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骆文题写。《山泉》本着艺术至上,紧贴时代脉络,服务社会大众,通俗优雅共赏,培养文学新人和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办刊,为英山的业余文学作作爱好者提供了首发作品的园地,激发了写作者的兴趣,为壮大英山文学队伍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英山业余文学创作队伍也不断壮大。

  英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有着“耕读传家”的乡风。所以,很多人在业余文化生活中,选择了文学创作,争做一名不忘乡愁的作家。七十年代,英山就有1000余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所以英山才走出了全国著名的作家。如今,由于英山文化馆对业余文学创作业务的重视,坚持长期扶持培养业余作者的工作不放松,使英山爱好业余文学创作的人员长增不减。截止目前,达到县级刊物以上发表作品的作者有数百人,形成一支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故事、旧体诗词、随笔、杂文等的作者群。英山县内现有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中国诗词学会会员9名,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33名,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102名,市级以上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0余人。这一大批作家和作者在县文化馆扶持培养下:

  不忘乡愁歌盛世 紧跟时代铸人魂

  英山县文化馆为了培养作者,除了办好馆办刊物《山泉》,为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以外,还特别把举办文学创作培训班和文学创作笔会结合起来,为提高业余作者写作水平,推出优秀作品做好切实可行的工作。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的重视支持下,每年举办一次或二次创作座谈会或文学创作笔会,为繁荣英山的业余文学创作活动做了大量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因此,英山除了走出熊召政、姜天民、刘醒龙三位全国著名作家以后,在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有5位是从英山走出去的,有4位是从英山文化馆走出去的。英山文化馆的原文学创作辅导干部、馆长郑能新,是现任黄冈市作协主席、市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大批扎根山乡的作家,他们不辱使命,不忘初心,不忘乡愁,在县文化馆举办的座谈会、笔会中吸取营养,用手中的笔,描绘新时代山区人民的美好生活。英山境内的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的作家有段仲谋、张保良、田海、胡涂、郑烨、陈丽娟、刘平海、盛莉、汪印谭、田祥、游平、高旭洲、陈秀丽、郑烈煌、胡天堂、阮宏、伍理松等近40人。这些作家先后相继在《人民文学》、《当代》、《诗刊》、《北京文学》、《小说界》、《长江文艺》、《芳草》等国家重点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戏剧代表作家有涂耀坤、肖崇东、方祖新、夏泽安、陈备武、张保良等10余人,创作的大型黄梅戏《换子记》、《天职》等获得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提名奖”,其中《换子记》还进中南海演出。旧体诗词写作有陈凯文、饶慧熙、王德生、舒先震、田海、胡维弟、马名权等200余人,创作阵容庞大,实力雄厚,作品各具特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旧体诗词数以万计。曲艺、民歌创作的代表作者有张竹轩、段灿华、马民权、涂耀坤、马大泉、熊汉卿等30多人,他们创作的鼓词、故事、小演唱、民歌发表数百篇(首)。其中王原平、马民权创作的民歌歌曲《大别山情怀》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家和作者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在千篇以上,他们不负人生,胸怀理想,关注社会,用生花妙笔书写了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


注:本文转载自 湖北之窗新闻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阅读:
zhonghuadajiangtang.png
hongsewenhuayinling.png